【#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思政课 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读书报告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5班唐麒淳
学号:1510630516
书,是人类的进步的阶梯。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保持着读书的好习惯。上大学以来我也试着阅读了
一些很有深度的书,其中,张芬德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张维为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对我触动最大。我仔细阅读,含英咀华,触动颇深。现在,就由我写下这篇读后感,请老师斧正。
小说以第三人称描写,讲述了若菱在“老人”的帮助下自我反思,发现真我的心路历程。
第一章<我是谁>,讲述了若菱在和和老公大吵一架之后,在雨后的山村里迷失了方向。其实,她迷失一.《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的不仅是方向,而且是她的心。一个谜一样的老人把她带进温暖的小屋躲避大雨。老人看出了她的迷茫,一针见血地问她:“你是谁?”,若菱被这个问题怔住了,弱弱的回答:“我不就是若菱吗?”,老人却说这只是你在生命中的一个代号,并不代表你自己。若菱接着说:“我在外企工作,负责软件产品的销售„„”,老人却说:“如果你换一个工作,换一个公司你就不是你自己了吗?”,若菱好像被触动了什么,说:“我是个苦命的人,从小父母离婚„„我的婚姻也不幸福,丈夫出轨,还饱受婆婆,小姑的冷眼”。老人的目光出现了同情,却说:“你认同你是一个不幸的人,但你只是个受害者,你的经历并不代表你”。
„„
最后她回答道:“我是一个身,心,灵的集合体”。 但老人的回答还是让他心惊:“你是你的身体吗?”
事实不是这样,我们的身体随时都在变化。也许小时候我们是可爱的小姑娘,小男孩,但长大了可能经过和老人的讨论,若菱发现“我是谁”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的。最后老人说:
我告诉你的都是要帮助你认清一些事实,因为人类所有的苦难都是来自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
读到这些话,我深有感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在歧路中迷失了自我,忘记了初心。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了。我觉得,“我”,其实并不代表身,心,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代表自己的初心。
想到这,我黯然了。当初高考填志愿,我竟然违背了我的初心,读了土木,来了矿大。命运那不可改变的痛深刺着我的心。
如果人可以用“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觉来形容的话,我觉得我不是三者中的任何一种,我觉得我是“字符型动物”。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想得比做的多,对那些理想化的事物高度痴迷。也许,当初我填的志愿是正确的,也许,当初我的“初心”,我的理想,我的追求是正确的。
这些,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是谁”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哲学问题,由此可以引发出“我为谁活着”,“我活着为了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难怪古代学者说:“解决了‘我是谁’的问题就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我觉得这样的问题的确是无法回答的。唯有坚持自己的本心,不忘记当初的理想,不欺骗自己,才有底气说:“我是我自己”。
二.《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
和原来就有很大的差别了。甚至,每七年组成我们身体的多有物质都会替换一遍。
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所以哲学给人带来的魅力是无穷的。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个起源,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们常说的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
我很感激这本书,因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学生时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学。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在其中我们也可以学会我很庆幸我能读到这本书,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也让我真的了解了哲学。虽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让我受益匪浅。
在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错了,它应该叫做《中国文化史》。因为: 一、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著作,这是中国文化五千年来的精髓所在,这是中国人的血
脉和骨骼,中国几千年来在此酝酿,这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智慧。
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可见,文中在提到儒家的发展过程时也是在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绍的‘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的制度解体后’,各门学术原来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们就以私人身份靠他们的专门材能或技艺为生,这样各种文化和艺术就在民间流传开来。此类例证在文章后面还有很多。
所以我大胆地认为此书的名字还可以换成《中国文化史》。 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是智者。他们固然有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但是他们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学层面上超道德价值。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我同时想到了高中时语文老师总是提到的中国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含蓄。
中国人在说话时讲究含蓄,你问一个人“吃饭了没”,他宁愿饿着肚子也会回答“吃了”中国人在做事时讲究含蓄,当一个小伙子喜欢一个姑娘时,他宁愿天天饱受相思之苦,也不会对人家姑娘表白,最后当这个小伙子追到这个姑娘后,才知道原来这个姑娘也喜欢他,也暗恋了他很久同样,中国人在进行艺术创作和写作时也讲究含蓄,我们在欣赏诗歌和一切文学作品时,总是觉得一览无余的东西不值得驻足,但是赋予含蓄意味,耐人寻味的东西总想停下来细细体会一番。这里面有一丝中庸之道,这也是中国哲学的奥妙
我对诸子百家中的墨家也很感兴趣。
墨家的认识论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实在论,墨家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先秦的科学家,这自然让我这个学工科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兴趣。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理性高度对待数学问题的科学家,他给出了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命题和定义,这些命题和定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中国哲学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如儒家学派就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多演变。中国哲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对不断舶来的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其实中国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一直都具有这样的韧性与海一般广阔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时代,中国哲学依旧能绽放它的光彩。冯友兰说,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其实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实际上它就深深的蕴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密不可分。只不过我们缺少是它们“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而而已。“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须哲学化,当人哲学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二、在第二章中讲到中国的艺术和诗歌时,作者提出“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国的艺术大师
三、此书全面介绍了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这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史的人很有帮助。以下是我在读此书过程的几点感悟:
希望人们都能在中国哲学中寻求到心灵的慰藉。
三.《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a7732beb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