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8 杜甫诗二首《登高》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4》,欢迎阅读!
谈杜甫《登高》审美艺术
杜甫这首《登高》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那一天,五十六岁的诗人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诗歌通过诗人登高远眺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长江空旷萧瑟的深秋景色,抒发了诗人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穷困潦倒的复杂情感。全诗如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这首《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表现出极高的审美艺术。 一、密集的审美意象
在诗歌中,意象通常是指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有机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形象。它不但是诗歌构造的基本单位,也是诗歌艺术境界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元素。中国古代诗歌特别讲求表达情感的含蓄美和艺术意境之美,因此,在诗歌创作中很注重意象的运用。然而,不同风格、流派的诗人,其选择与运用的意象是有所不同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中的意象组合比较疏朗,在诗句中,或者一个诗句一个意象,或者两句合在一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象,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还有“上有无花之枯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等,这些诗句中的意象都显得比较疏朗,给人一种鲜明而又疏朗的感受。而杜甫诗中的意象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沉郁。就《登高》来说,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句中的意象都显得密集,不但构成了宏阔意境,而且给人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正如 周啸天教授在《隋唐五代诗词鉴赏》中分析杜甫《登高》这首诗歌时说:“三联入情叙事,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高度概括了老杜毕生精力及现实处境。其间熔铸了八九层意思:滞留客中、家乡万里、常年如此、逢秋兴悲、登高又悲、独登更悲、百年过半、晚年多病等等,可谓百感交集于四十字中。”可以说,诗人杜甫在短短的十四个字的诗句中,集中了八、九个意象,其密集度不言而喻,但所形成的审美艺术境界,不但表现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而且给读者一种凝重、压抑的感觉。
二、对偶的独特效果
对偶是是诗歌营造艺术意境不可缺少的手法之一,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在唐代诗歌中,就律诗而言,一般要求颔联、颈联是要求对偶的,以使诗歌的审美境界得到更高的体现。而杜甫的这首《登高》,一共八句四联,联联对偶,真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律,
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这样,不但使诗歌在表意上更为丰富,而且也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手法。譬如,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来说,不但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内自对(“风”对“天”,“高”对“急”,“沙”对“渚”,“白”对“清”),这样,上下句相对与句内交错相对,不但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匀称的形式美感和结构上的跳跃美,从而增强其诗歌的音乐美,而且通过对偶手法,将不同的事物整合在一起,营造出诗歌的审美艺术境界,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想象余地。就此而言,这首诗歌真可谓 “古今七言律第一”。
三、时空交错的空间
诗歌的审美境界往往是在时空的展示中得到更好的实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就是说:“词有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首《登高》的艺术意境真可谓独到有力。我们就以诗中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例。这一联诗人由上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景联”而来,由物及人进入颔联(“情联”)。这一联的上句写“常做客”是对过去的追忆,是从时间上去写的——也不乏空间因素;而“万里”又是从空间来表现的——也不乏时间的因素。下句中“百年”又是从时间来写,表明时间很长——也不缺少空间因素;而“登台”又是从空间来写的——也蕴含着时间的发展过程——过去到现在。这样,在时空交错中,营造出高远的审美境界,其中蕴含着诗人人生旅途的艰辛、曲折与痛苦,表现了诗人在艰难时世中无休止地飘泊境况,以及老病愁苦,甚至生活潦倒的苍凉之情。
四、抒情绘景的交融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手法。在《登高》这首诗歌中,杜甫就用深秋景物渲染苍凉气氛,烘托了深层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写景,景是诗人登高所见,不但情孕育于景,而且为下面悲秋做了铺垫。后两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就接上而抒发了登高感触之情。诗人睹物生情,寓情于景,前后辉映,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愁苦及其面对暗淡荒凉现实而产生的复杂感情。
总之,这首诗歌,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89efa5a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