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2022-09-02 22:08: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苏东坡,笔记,读书


纵横儒道,笑看沉浮《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高二3 顾佳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前句体现儒家入仕观点,后句表现道家的出仕,追求心灵世界宁静、丰腴。这正是苏轼的人生写照,苏轼一生在政治斗争中沉浮,在朝为官时他能正直进谏,下放地方时他能造福百姓,流落边土时他仍淡泊豁达。他身上同时具有儒家的积极进取,道家的乐观超脱。

在朝为官,正直进谏

说到苏轼的政治生涯,不可不提到王安石变法。王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他的改(王安石变法)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所以其争执只出现于官僚组织中。或许从现今的视角来看,有人会赞扬王安石变法,称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发生产,财政状况有所好转。诚然其变法的出发点无可厚非富国强兵。但在当时造成民不聊生,百姓负担大大加重确是事实,加上王安石本人的刚愎自用,使得大部分朝臣反对变法,包括司马光,韩琦,欧阳修,苏轼等。王安石清除台谏,打压反对派,任用邪佞。当时苏轼任职史馆,位卑权小,又仅限于文学方面,但他多次上书,强调孟子的君权民授以及为政治当容清议。最后一次上书时元祐派高官都已去职,时机不利,他仍是奋不顾身力劝皇帝,他知道自己即使不遭大祸,也会被免职。这些奏折里带有几分的政治需要,党派之争,我们无从得知。但我相信其中忧国忧民,希望国泰民安,君主虚心纳谏,注重民生的思想是真情流露。哪怕以自己整个政治命运,甚至生命作赌注,苏轼都在所不惜,正直进谏。

放下地方,造福百姓

1086年,元祐元年,太后摄政,苏轼获太后支持,任翰林学士知制造。此职位高权重,当时王安石余党在外兴风作浪,朝内苏东坡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大胆的言论得罪了不少人,屡遭弹劾,虽有太后支持,但苏东坡厌倦了此类斗争,自请在地方任职,元祐四年,苏轼成为杭州太守,苏东坡凭借太后赏识,要求朝廷拨款进行重要的改革。短短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平抑粮价,不顾朝廷和邻近各省的官吏的漠视,一个人热心赈灾,他所修造的苏堤春晓乃是西湖十景之首。元祐七年,苏东坡免除百姓官僚的建议正式下诏颁行。他的愿望实现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

流落边土,淡泊豁达

1093年,元祐八年太后去世,哲宗当政,起用章惇为相,章惇掌权后疯狂迫害元祐党人。苏轼被一步步贬谪,至流放海南,有记载苏轼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唯有一幸,无甚瘴也。如此困苦的环境下,苏东坡仍是那顽皮、幽默的模样。他说:其余瘴疬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廖闻此一笑。当不复忧我也。放人相知者,那以此语之。在海南岛上找不到好墨,苏轼就自己试着制墨,差点把房子烧掉。闲时,苏轼到乡间四处采药,分辨各种草药。他此时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一百二十四首和陶诗,


云内流泉远,风前飞鸟轻,无不体现着苏轼的乐观豁达,淡泊自持。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新太后神宗皇后摄政,苏轼获赦调往雷州,太后准许苏轼自由定居,不幸七月,苏轼染病去世。人生苦短,任何人都逃不脱生老病死,但苏轼用他的正义,豁达,才情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人。时至今日,我们仍记得有位纵横儒道、笑看沉浮的才子漫步在历史那畔,一身浩然正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549757d0d233d4b04e699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