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最新)》,欢迎阅读!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研究
摘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没入学之前,父母担任着全部的教育责任。我国不少家庭的教育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试图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相关方面研究,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对走出我国家庭教育的误区将有很好的启发和警惕作用。
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 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家庭教育对于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 因为家庭是人降生以后第一个归属的集团, 在那里形成这基本 的人格。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中美教育的差异
(一)教学形式不同。
1.中国基础教育重知识、重灌输的课堂教学形式。在中国统一的教学模式,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及标准的答案。这一切将学生削尖去棱, 塑造为一个个行动统一的应试“小专家”, 创新一词在他们身上显得有些异端的色彩。
2.美国基础教育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方面,美国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启发式教学,特别重视个性发展和自我表现, 注重培养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而不偏重考试成绩,鼓励学生发展特长、爱好。在课堂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师 侧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重视概念教学和应用;课后作业一般很少且题目灵活, 主要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思考习惯。无论是课上,还是作业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创造的思维或特殊的能力就会得到奖励。
(二)教育目的不同
1.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社会人”不是一种飘渺的理想,而是一个平实、易操作而又宽泛的要求。所以美国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就算达到目的,也并不追求一些功利性的目标如高学历、好职业,但事实上,这样的教育却产生许多“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应,天才产生在不经意中。另外,在这个目的的指引下,确实能培养子女的自主意识和独立生存的能力。看看各个阶段的美国孩子:他们从小就独立睡;当会行走时,就自己玩耍,很少父母抱着玩;再大些时,就有自己的空间,房间内的摆设、布置和清理全由小孩负责;他们从小就做些力所能及的有偿服务,如做清洁、帮人看小孩、送报纸等,到了高中或大学后就勒工俭学,换取生活费。
2.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首先,这个目的的期望值高,而且功利性强,因为“有出息”、“好职业”、“顺境”不是一个一般的目的,较难实现。出于这个目的,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孩子的天分,限制他们
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人才”反而扼杀了天才,产生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的效应。而且由于很少考虑孩子的性格、社会适应能力、公民意识等问题,即使学业成绩好,将来也 未必能顺利地立足社会,有时候,还会使父母的期望完全落空。
(三)教育内容不同
1.美国家庭教育内容丰富,注意让孩子在体力、认知、语言、社会性、 可称之为“素质教育” 感上获得和谐发展,在促进体力的增强上,重视开展幼 儿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如在庭院里荡秋千,野外远足等;在认知的发展上,重 视训练孩子的各种感官,注意开拓孩子的文化、审美视野,孩子的学习兴趣,如父母到图书馆借阅图书或学习时,喜欢带上孩子,让其受周围环境的熏陶,萌发学习的愿望;在社会性的培养上,教育孩子自我服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学会具有与同伴合作、分享、互助的行为;在情感的陶冶上,指导孩子欣 赏音乐、美术、舞蹈、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如带孩子到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各种 展品,鼓励孩子参加艺术创作活动,让孩子亲身接触、体验大自然的奥秘,如带孩子到森林公园旅游,海浪中游泳、攀登岩壁等。
2.中国的家庭教育内容虽然也可以分为德、智、体、美几方面。但往往是当孩子进入了学龄期就开始将智育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 使得教育内容出现不平衡的倾向。在体育上,中国的家庭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保护孩子的安全,注意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在智育上,向孩子传授知识、技能,如为孩子购置各种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训练孩子朗读、书写、计算等技能,当孩子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后,家庭教育出现学校化倾向,父母监督学习、检查作业、购买习题集、实行题海战,应付永无休止的考试;在美育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认识到“一技之长”的重要性,因而盲目培养孩子特殊艺术才能,如把孩子送入绘画班、歌舞班学习,聘请家庭教师教孩子学拉小提琴、学弹电子琴等。 二、 产生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美国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生存压力小,而且美国是个 “能力社会” ,用人机制健全,劳动力流通自由,跳槽机会多,所以美国人择业观开放,职业选择面宽。美国父母认为孩子将来只要能在社会上立足生存,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当然要合法)。因此,美国父母的教育目的重在育“人” ,更为宏观、宽泛,以不变应万变。而中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相对比较低,城乡差距巨大,广大的农村欠发达地区,甚至有些地方仍然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离现代文明非常的遥远。城市中普通工人和社会中上层相差悬殊,下岗工人的情况更不用说了。对于这些需要改变命运的家庭而言,读书几乎是唯一的方法。 三 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建议
(一)必须改变中国父母观。在我国,毋庸置疑子女是属于父母的,一切得听父母的;在美国,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属于自己, 他们有自己的喜好、选择、隐私、交际圈。在我国父母对子女照顾是无限责任:从孩子出生到孩子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陪读,双休日都搭在里面了。当父母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做得心甘情愿,我们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孩子能有个好前途、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钱,也可以在家里干活, 父母给钱。
(二)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第一,变“管束”教育为“宽松”教育,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不要过于约制孩子的行为。第二,多鼓励而不要过分的保护。在孩子遇到困难、 挫折的时候要给他及时的指导与鼓励,也许父母的一句“别灰心,我们从头再 来”、 “这件事做得太棒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就会使孩子信心大振,这个时候父母又成了鼓舞者和指导者。第三,对孩子引导要多于灌输。 “我觉得„„会好 些?我建议是„„你愿意听听我的看法吗?” 等等这是美国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你还小,听妈的。告诉你这样做怎么不听?错了吧,你看不听老人言吃 亏在眼前。 ”等等这是我们的家长常对孩子说话的方式。
(三)亲子沟通: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锁。 亲子沟通能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父母只有在沟通的基础上才 能理解孩子,才能知道如何鼓励他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并教导他们明白哪些是 不正确的和不应该做的,也才能为他们所接受。第一,父母以平等的态度,以礼 相待,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才能有益于和孩子实现沟通,才能 使孩子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取得进步。 第二,做孩子的朋友, 而不要摆家长的架子。 教育专家认为:只有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才能当好一名称职的家长。而在现实的 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总是端着家长的架子,板着面孔和孩子说话,一味的要求孩子听从自己的命令。这种教子方式只会让父子之间产生距离和使孩子形成胆小、懦弱等不良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平等和民主的, 而不是独断的。第三,多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为什么造物主让我们人类长了 两只耳朵、一张嘴?其实这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但很多人就喜欢多说,而不是多听。尤其是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不会倾听孩子的内心的声音,是父母们的通病。因此,学会倾听就成为父母们的必修课。倾听不仅要用耳更要用心去听,只有用心去听,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从而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40646d33d4b14e842468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