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关雎》教案》,欢迎阅读!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关睢》教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声传情,以声达意。 2.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重难点
通过对语句的品味,感受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对《诗经》的认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启发。《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代表。《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一、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音形意
检测:窈窕 寤 寐 淑女 君子 参差 荇菜 友之 乐之(忿恚尉、甚异之、哀而生之) 二、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理解 三、默读课文,概括诗文内容
1.《关雎》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关雎》一篇最是恬静温和,而且有首有尾,尤其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2.朗读课文,读出这位男子每一阶段的情感。【师示范,生体会】
1 / 3第 1 页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四、分析课文,感受美好情感
1.这位男子为什么为一见而钟情于这位姑娘? 2.这位男子追求这位姑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3.这位姑娘会接受这位男子吗? 4.朗读课文,感受美好之情感。 五、再析课文,理解比兴手法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 美)的审美过程。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一过程的呢?
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 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寄托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如《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如《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六、诵读课文,引发审美观念
《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七、课堂练习【生演示,对照评】
1.从字词运用的角度赏析“左右流之”中“流”字的妙处。
传神地写出了顺着水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进一步点明男子思慕和爱恋她的真正原因。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辗转反侧”的妙处。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子思念这位少女的状态、程度,为下文男子的幻想作了铺垫。 八、课堂总结
2 / 3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61f13df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