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何氏族谱--各地何氏简介》,欢迎阅读!
各地何氏简介
何氏形成后,不断迁徒,各地何氏亦不断发展壮大,于是形成诸多望族。其中以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120里)、东海(在今山东境内)、陈郡(今河南淮阳县)最为有名。分布在各地的何氏都有自己的祖先。
两汉时期何氏主要在今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等地发展,魏晋后,繁衍中心南移,唐以前何姓活动的中心区域是黄河流域。当时已经形成了陈郡、庐江郡和东海郡三大何氏郡望。一、陈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这一支何氏发迹于魏晋时期。二、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这一支何氏发迹于南朝时期。三、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这一支何氏作为南迁侨民发迹于南朝,晚于庐江何氏约两百年。在我国,何氏形成的郡望有:庐江、陈郡、东海、郫县、扶风、丹阳、齐郡等。
何氏在国内各地形成较多的堂号,何氏堂号有:水部、四友、忠孝、庐江、学海、敬享、忠义、仁义、务本、广右、缵续、赐策、义门、慈荫、世德、咏梅、抚逸、三桂、三魁、三高、三德、展亲、厚本、鹁壕、孝友、仁德、仁恕、四知、思礼、礼拜、广后、继述、敦伦等。
唐宋年间,何姓已发展成为全国大姓。在宋朝编撰的《百家姓》中,何姓按其朝野地位和人口份额排序为第21位。到了明末清初,何氏人口分布范围涉及11个省共有152股(即支派)。其中安徽省64股,江苏省8股,江西省14股,河南省4股,福建省11股,浙江省2股,湖北省17股,湖南省10股,陕西省1股,广东省16股,广西省5股。何姓已仅次于陈、李、张、黄四姓,成为全国第五大姓氏。
新中国成立后,据公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何姓在全国前20大姓中排序为第17位,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目前,何姓在台湾排名第27位,人口已超过15万人。如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何氏分布,香港、澳门、台湾、东南亚诸国以及欧美等国也都有何氏。
何氏以汉族为主,在历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入何姓,主要有鲜卑族、瑶族、吐谷浑族、达斡尔族,壮族等。1、《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时有人何苗,本为朱姓,冒姓何氏,其后繁衍昌盛,遂成望族,形成何氏一支。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改革,改鲜卑姓为汉姓,将代北复姓贺拔氏改为单姓何氏。3、《五代史》载,唐时北部少数民族有吐谷浑氏,其中有的改为何姓。4、又据《兰州府志》记载,元朝有永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朝廷赐姓何氏。5、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6、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7、五代时期的后汉乾(公元448年)吐谷浑国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8、据《五代史》,吐谷浑族有何氏。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9、又据《唐书》所载,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 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建立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又称为“昭武九姓”)。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
南宋末年,何姓太公何仲于,游历途中经过汝河,忽见汝河山清水秀,环境极佳,山水结构形似八卦,天地灵气缭绕。遂从龙泉举家迁往汝河。在汝河到处买田置地,迅速成为当地望族。据现存汝河何氏宗祠内的石碑记载,鼎盛时整个何氏家族共有良田逾千亩。随着家族日渐兴旺发达,何太公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一个“六门城”,从始建到完工花费了何氏几代人的心血,直至明永乐年间到了何文涟手上才建成。当时的“六门城”,富丽华贵,气势恢宏,巨大的宅院犹如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迷路。整个大院拥有6个大门,占地面积10多亩、100多间(不含中堂),大中堂大天井6个。在封建王朝,平民百姓只能开四门,而六门城只有帝王将相方可建造。何文涟只是一方富贾,建造六门城乃欺君犯上的死罪。何文涟与官府周旋之间斗智斗勇,不但保住性命,且还保住了六门城。神机妙算终抵不过“天意”,明朝成化年间,凝聚何氏后人财富和智慧的六门城,在辉煌了几十年后就被一场大火所吞噬。昔日的“六门城”遗迹至今依然留存,重修于明朝年间的何氏宗祠仍然还在,其祠堂正堂上悬挂的几幅何氏先祖画像,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何澹。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湖寮双坑何氏先祖何九郎,从福建武平县岩前宁洋迁潮州南门左厢,数传至何宣教,于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迁于今大埔县大麻镇黄竹洋。何宣教的二子何双山于宋朝嘉定十年再迁居于双坑,从此繁衍出双坑何氏一脉达四千多人,已传30世。那里的何氏发生过两次大事件:一为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9年)的湖寮田山事件。当时何氏居于山区,山多田少,靠山吃山,大伐竹木,建窑烧炭,运销于外。“至于己酉年,山就童而泽缘涸,田粮荒害,民命不堪。”于是当地诸姓凡百余人,赴县控告。官府遂“按法治罪,”并立石碑于山上,并登入县志,以“罪一何氏,永可垂戒六社矣。”把何氏作为破坏湖寮水源林的坏典型。另一为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的房斗事件。当时五世的三房部分子孙“屡干法纪”,何氏二房秀才何带溪品行严正,又有功名,乃何氏首领,要纠正三房的过错,欲将其绳之以法,引起三房不满。三房把迁居饶平等地的同房叫回,杀了何带溪及前来救援的何
带溪长子志道、二兄前溪、长兄之子继松、学道,“一门之中,兄弟、父子、叔侄五人被害。”相传二房人被杀四五十人。至清初何梅村时二房逐渐发达,三房人怕二房报复,纷纷从村中迁至大埔高陂,丰顺潘田、丰良等地。
唐高宗仪凤年间,何德公讳衍嗣韩,光禄大夫,从陈元光将军平闽,划地安插将士归甲于农,闽人戚其恩泽尊称“安抚公”,是谓何家开闽始祖。其中闽南蕃衍传盛,十七世传到何添河公,时于元末明初,兵荒马乱,亲人星散,添河公避役易名信哥,分支漳州平和,娶室蓝家养女盘氏。公生三子:长京保、次彦保、三彦章。
《台湾省通志》记载:历史上从中原入闽、由闽入台的13大姓,何姓名列其中。明清时期,何氏族人渡海去台湾,以福建漳州占大多数。清乾隆初叶(公元1736一1755年)漳州府平和县人何显瑞初到今嘉义县民雄乡开基屯垦,及至乾隆中叶(公元1756一1776年),同县乡亲何来、何寝、何侃仪、何复、何笑、何刚毅等,再陆续渡海来台入垦今嘉义市及民雄乡,裔孙才在今民雄乡平和村建造何姓宗祠。
台湾省嘉义县民雄乡何氏家庙正厅右壁墙上,树有一帧“何大宗碑文”,其中对何氏家庙之起造、管理、重建的过程,叙述甚详,云:“此祖业宗祠之所由建造者,溯思我何堂记祖业,自于双援开基建祠以来,孙枝繁衍,流派绵长,代有哲人名士出,为管理经营其间,虽人物良荠不齐,不思报本,只务营私,认公业为己有,废祭祀而不修,十年之收获尽入私囊,四栋之祠堂,已成废屋,加之地震为灾,全部倒坏,其后利欲熏心,将何堂记祖业私以相续,为业主派下子孙恨其所为,然恐其昧良变卖,乃招复祖业之同志二十有二人,公选何士仪、何立、何联哲为代表,勤告何丕模清还祖业……后乃承诺至民国六年鸠集工资重建宗祠,以彰祖德,尔时派下员满声一致赞成,是举未几轮奂一新矣!”由这块碑文记事可知,何氏家庙约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左右起建,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受地震灾变而倾圯,民前一年家庙祖业自不肖子孙手中收回。公元1917鸠资重建宗祠。
新闻报道,公元2007年12月,发现一处何氏古迹:一块距今已近两千年历史的东汉石碑“何君阁道碑”在四川雅安市荥经县被发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东汉摩崖石刻,其记载极有可能改变人们对“南丝绸之路”路线的认识。“何君阁道碑”位于距荥经县城约20公里的烈士乡冯家村穿山洞,篆刻在光滑平整岩石上的“何君阁道碑”呈正方形,碑文记载了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蜀郡太守何君令人在此修建古栈道的事迹。碑文中的52个隶书字,字迹清晰,笔画简洁,字形方中带圆,雄浑古朴。此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汉代摩崖石刻是陕西省汉中市的“鄐君开通褒斜道碑”,刻于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该石刻记述了汉中郡守鄐君及其部属开通“褒斜道”(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岭的通道)的情况,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加强联络,增进宗亲感情,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加坡的何姓华人先后成立了以何成法等为首的星洲庐江何氏公会,以何海光、何文华等为首的新加坡琼崖何氏公会,在此基础上组织了新加坡庐江何氏总会。
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是世界各国何氏华人、华侨,港、澳、台地区和大陆各省的何氏宗亲,以何氏宗亲会为载体,以开展文化交流和经贸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经济文化集会活动。由世界何氏族人发起注册成立的合法的何氏宗亲团体,在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世界有关国家早已存在,有的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他们每年都各自召开宗亲大会或联谊会,沟通交流,寻根问祖,联络宗谊,敦亲睦族,相互合作,代代相传。中国大陆各省的何氏宗亲团体成立较晚,起步较迟,至20个世纪90年代,部分省区的何氏宗亲团体才与港澳台和海外何氏宗亲团体取得联系。
在海外最有影响的要数何姓人在菲律宾创建的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这个宗亲会1989年由何金朝、何恭育、何民觉等发起,并成立了筹委会,筹集资金,确定会所,制定章程,办理注册登记,招收会员,同年11月25日正式成立。章程规定:“凡属何氏族亲,旅居菲律宾者,不分国籍,只要能遵守本会章程者,年龄满18岁,经族亲之介绍便可入会。”会员义务包括:遵守该会章程及服从一切决议案;缴纳会费;捐输该会公益事业及福利基金与扶助会友;参加春秋祭祀及会员大会等。
公元1994年9月3日,第一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来自世界各地40余个何氏宗亲会、联谊会共同发出倡议:饮水思源,回庐江何氏发源地,奉祀先祖。会议结束,菲律宾庐江何氏总会大陆恳亲团直飞北京。在国家图书馆查阅《庐江何氏大同宗谱》后,又乘机飞至合肥,到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查询、收集了大量史志资料,即专程来到庐江,实地考察太始祖瑊公墓葬的遗迹遗存。随之,在新加坡(1995年)、香港(1996年)、台湾(1997)、澳门(1998年)、海南(1999年)等地举行的连续五届世界何氏宗亲恳亲大会上,发起“万派朝宗,重修始祖墓陵”的募捐活动。公元2000年11月,由海内外各庐江何氏宗亲会捐资170万元重新修建的何氏太始祖陵园正式竣工。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依据古籍文献,在庐江县城东望淮冈(今名何家大坟园)瑊公墓葬遗址处重建。陵园占地12亩,园内正中墓冢由石阶托出,四周栅栏拱卫,外壁用圆形花岗岩建成,内圆用特制大红砖圈垒,中间真空,立地通天;墓室内放有吉祥物,象征世代祥和、兴旺发达。冢前的大理石墓碑,高4米、重13吨,阴刻嵌金碑文“何氏太始祖瑊公之墓”,系福建何氏宗亲会捐赠并从福州专车运达。园内北侧建有“庐江堂”,堂前陈列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华青铜艺术股份有限公司徐尚东先生为“庐江堂”赠送的宝鼎。鼎身文曰:“值公元二OOO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世界何氏宗亲会在何氏祖宗室安徽庐江召开,群贤毕至,认宗归祖,铸此宝鼎,祈祷中华血脉源远流长,子子孙孙永宝用。”公元2000年11月28日,第七届世界庐江何氏宗亲恳亲大会在庐江隆重举行,来至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日本、印度、越南、加拿大、美国、法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海内外16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海南、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浙江、黑龙江等11个省共62个何氏宗亲恳亲团1200多人聚集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拜谒始祖瑊公之墓,认宗归祖。澳门特首何厚铧亲笔为大会题词“叶茂源远”,委派私人代表何兆明先生专程前来参加大会,以表达宗亲之情。本届大会通过决议:庐江是何氏发祥地,是海内外何氏宗亲的根。世界各地何氏宗亲会轮流每年回庐江何氏太始祖陵园奉祀先祖,敦亲睦族,凝聚乡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5f59c25bcd126fff7050b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