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11》,欢迎阅读!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浅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随之产生了种种不良因素,影响了小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养成。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便是典型的现象,已日渐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该现象发生的原因、动机以及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同仁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一线教师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 偷窃行为 原因 对策
笔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曾遇到过多起小学生偷窃事件,较为典型的有以下几例: 【案例一】
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发现王强同学不见了,急坏了的我让班长在校园找遍了也不见其踪影,我立即打电话通知家长来学校协助寻找,依然无果。就在放学铃声响后,班长给他整理书包时,发现里面有没吃完的零食及不明来源的高级玩具,另外还有50多元钱。后来下午找到之后,我便打电话约其家长谈话。原来,早上到校后,他仍然沉浸在昨晚打游戏机的刺激、快乐中无心上课。后来竟忍不住趁下课时,偷偷地溜出去进了游戏室。和家长的交谈,令我吃惊不小。家长说,赵波先后从家中偷走了近千元,全部和同学一起挥霍了。因为他是父母想要男孩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生的,故对其溺爱有加。对他的这种坏毛病,父母早有发现但屡教不改,无计可施。 【案例二】
张翔,男,10岁。父母离婚后,他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在班上少言寡语,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好,家庭作业经常不做。有一次,其父找到学校说他偷了家里的钱还不承认,让我帮忙问问。经我再三开导,他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由于他胆小怕事,被校外一伙坏同学盯上了,经常逼着他要钱。他被迫无奈便偷了爷爷卖粮的几百元钱。并将这些钱陆续交给了勒索他的人。他在给我的检讨书中还承认:花掉这些钱后,他又偷了家里的几十元钱,还把他爷爷捡的废品偷拿去卖了,将钱全部花掉。 【案例三】
在给陈灿当班主任前,我对她印象很好。她长相甜美可爱,成绩优秀,是老师口中的优秀学生。每次在校园碰到,她都会笑眯眯的上前问声老师好。可后来当了她的班主任我才发现,她身上还有许多坏毛病,如心胸狭隘,被班干部记名时总是狡辩甚至哭闹或乱藏同学学习用品。同学们都不喜欢她,不愿跟她同座。一天,我中午值班时发现自己刚买的苹果手机的耳机“长翅膀飞了”,我灵机一动便问道:谁看到老师的耳机啦,我不知道放哪了,看谁先帮老师找到它,谢谢啦”。后来我刚到办公室坐下,她就兴冲冲地把耳机拿出来,声称在楼道里捡到的。我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只感谢了她一下。再后来,便发生了,办公室老师的钱包先后被偷数百元钱,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的卫生工作是我负责的,所以我发誓不破此案誓不罢休。我先后私下找学生盘问,最近谁用钱大方,又到校园商店问,谁用过50、100等大面值的钞票,种种迹象和口供都指向了她,最后我将最大的嫌疑放在她身上。她姐弟四人,经济状况有点拮据,父母不可能给这么多钱供其挥霍的。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谈话,她一开始坚决不承认,后来我摸着张园的头,温柔地说:“家长都说没给过你那么多钱,你这些钱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你好好想一想。有错一定要承认,改了就是好孩子,老师依然会喜欢你的,并且老师保证只要你知错就改,改过不犯,老师一定帮你保守秘密的。”过了一会儿,她满含泪水向我承认了错误。 【案例四】
卢婷,女,13岁。父母都在外务工,收入不错,,她从小一直是外婆照顾,她家里经济
状况很好。她经常将数千元压在校园商店,课后买零食和玩具送给同学,还常请同学吃喝。有次甚至还带来了假币,经我盘查,父母并不会给这么多钱给她,她因为成绩不好,父母说成绩好就用钱来奖励,于是便出现了她偷家里的钱来拉拢成绩优异的同学的现象。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发生与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取证、分析、研究,我总结出了小学生的“偷窃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1、家长溺爱、放纵或疏于管理是造成小学生偷窃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再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使他们任性、自私、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正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有的孩子偷钱后觉得无所谓,心想:爸妈这么宠爱我,即使发现了也不会打我,拿就拿了呗。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生意等,无暇过问孩子在学校的一切表现,在家更谈不上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由于家长很少管教,给孩子的自由空间太大,促使孩子交上了一些不三不四的大朋友,沾染上了许多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即使发现孩子的偷窃行为,也认为是自己家里的钱,拿了无所谓,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此放任不管,或轻描淡写的批评几句了事。长此以往,致使孩子养成了偷窃的不良习惯。有的家长言行不检点,或在外贪图小便宜,给孩子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有的孩子在外拿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不但不制止,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有本事、能干,包庇、袒护自己的孩子。这些都助长了孩子偷窃行为的形成。
2、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或干脆不给也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根源之一。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多。这类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家庭贫穷,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现在情况好了,决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就多给零花钱。看到孩子在别人面前大把花钱家长感到很自豪,有一种家庭优越感。还有一种是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少。这类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会把他们惯坏,使孩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毛病,或怕孩子搞不正当消费。有的家长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就干脆不给孩子零花钱,导致一些手头缺钱花的孩子去偷窃。
3、家长管钱不当、放钱不慎给孩子造成偷窃的机会。如案例一中的王母在家中开大巴车,她每天将所收的车费全部带回家,存放在较低的衣柜中,并且未上锁。孩子多次拿钱她却毫无察觉,直到几天后对帐时才发现。案例二中的张某爷爷往抽屉放钱时发现其子偷看却并未在意。有的家长常将巨款放入衣兜,回家后将衣服随便乱放。有时孩子要钱时家长嫌烦,就让孩子自己取。这样,就给孩子偷窃提供了方便。
4、家长奖励失当。有些家长一心只要求孩子考高分,只要孩子考高分,他们就用数字较大的金钱来奖励孩子。到了高年级后,有些孩子成绩渐渐从优等生降成中等生,难以满足父母的期望,于是就相处歪点子,偷钱来抄来高分,蒙蔽家长,如案例四中的卢某。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如何对症下药,尽快解除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呢?根据处理类似情况总结的经验,我觉得主要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综观孩子的“偷窃”行为,与家庭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许多孩子的心理偏差都是家庭教育的失当造成的。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当孩子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时,没有严加管教,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偷窃”行为;而有些家长粗暴地打骂孩子,或不关心子女,则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以至于在错误中越陷越深。因此,我经常耐心的和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找出原因,统一看法,改变不良的家庭教育,既要对孩子严格要求,也要尊重、信任他们,保护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愿意袒露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真切地了解他们,有效的做好转化工作。 二、留心观察,防微杜渐 “勿轻小事,小隙沉舟。”孩子的自制力不强,思考问题又比较肤浅片面,很容易受到物
质的引诱,出现一些小偷小摸,对此,教师千万不可忽视,因为一次得逞,便会使他们心存侥幸,逐步形成习惯。我是这样做的:平时,我要求孩子们学会保管自己的学习用品和零花钱,不丢三落四,养成细心品质。一旦发现有钱物丢失,应立即查找,或报告老师。在调查这类事上,时间是一个关键,越及时越有效。在排查过程中,应多运用心理战术,如:换位思考法,顺水推舟法,个别谈心法,反面教育法等。不管运用什么方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动之以情,使他(她)自己露出破绽,承认错误,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事态的发展允许对他们的错误行为进行保密,那么,我一定会坚守诺言,否则就失去了再一次教育他们的机会,他们再也不会相信我。教师平时也应该多和孩子们接触,细心观察他们的言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他们存在不良行为,就能及时指出,及时纠正,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创设情境,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孩子的意志力薄弱,抗诱惑能力低。因此,在矫正初期,加强管理,切断不良因素的影响是必要的。如让孩子避开某些诱因(游戏房、社会、朋友等)。但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因为人们很难完全避开不良影响,即使避开了也很难保证不在新的诱因下再犯错误。因此,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孩子在难以避免的环境和诱因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行为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从思想上耐心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新的情境,锻炼其意志力,在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称××教育的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她参与班队活动的准备工作,管理一部分活动经费,当好采购员。同学和老师对她的信任使她工作起来非常负责,也促使她制了金钱的诱惑,向诚实迈进了一步。 四、正确面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
当我们尽了全力教育,学生在改正了一段时间后,老毛病又犯时,我们该怎么办?事实证明,要从孩子头脑里清除一种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念,这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决不能当孩子出现反复,就认为他是一段不可雕塑的朽木,更不要翻老帐,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静下心来,总结一下前一阶段教育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再次审视眼前的学生,寻找更有效的办法,给他们转变的时间和持久的信任。 偷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需要我们全面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所有手段、办法,完善措施、制度,形成校内外齐抓共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小学生小偷小摸的行为,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接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58d41aad5bbfd0a795673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