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研究》,欢迎阅读!
初高中数学衔 接 教 学 研 究
1、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 2、初高中衔接中出现的知识“断点” (1)涉及“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但在苏教版和人教版教材中均出现了较多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因为在高中数学中必须用到,那么就应该在高中数学中增补这部分内容. 例1.(苏教版必修2第101页例3)已知△ABC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4,3),B(5,2),C(1,0),求△ABC外接圆的方程.
类似的习题还有一批,均需要用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甚至是三元二次方程组. (2)涉及“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 例2.(苏教版必修2第104页例2)自A(-1,4)点作圆(x-2)2+(y-3)2=1的切线L,求切线L的方程. 例3(.人教A版必修2第134页例2)已知过点M(-3,-3)的直线L被圆x2+y2+4y-21=0所截得的弦长为 ,求直线L的方程.
例2、例3都用到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简单的无理方程.
(3)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 例4.苏教版必修2第4章第103页2.2.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研究中,就用到解方程组
该节中的例1:求直线4x+3y=40和圆x2+y2=100的公共点坐标,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也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例5.(人教A版必修2第134页例2)已知直线L:3x+y-6=0和圆心为C的圆x2+y2-2y-4=0 ,
判断直线L与圆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它们交点的坐标.也涉及“解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 (4)涉及“证明”.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的“证明”的内涵与以前的“证明”有所差别: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的“证明”是一个局部的公理化体系,它是从4条“基本事实”出发,证明40条左右的结论,除此之外的知识一般不在“证明”部分涉及,即使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初中课标教材也不把它作为证明的依据,涉及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而高中数学教材中,凡是学过的知识几乎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 例6.(人教A版必修1第45页习题1.3A组第3题)证明:(1)函数f(x)=x2+1在(-∞,0)上是减函数;(2)函数f(x)=1-1/x在(-∞,0)上是增函数.
例6中就把不等式的性质、因式分解等作为证明的依据.应该说这里把证明的意义拓展了.这样的题目在高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各个版本中均有出现. (5)涉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课标、教材中已不作要求. 例7.(苏教版必修1第37页练习2)判断f(x)=-x2+2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显然,用函数单调性定义来判断,需用到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 例8.(苏教版必修1第43页习题7)求证:函数 f(x)=x+1/x在区间(0,1]上是单调减函数,在[1,+∞)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显然,例8也要用到分组分解的思想方法. (6)涉及“十字相乘法”.在解方程与解不等式中,经常会碰到因式分解,若就用初中所学的“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公式法”,显然会增加解题的时间.应该说用“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是我们高中阶段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7)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关系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综合时常常要用到,在涉及到函数图像交点时可能会用到,如果初中不讲,这无疑是一个障碍。
(8)关于“待定系数法”现行初中数学课标、教材已不提这个名词,在初中数学中的要求也较以前大为
降低,但在高中数学必修2中,用“待定系数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较高,例如求直线方程、求圆的方程。
(9)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出现的能力要求层面.
数学知识(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断点”是容易在教学中衔接和弥补的,可以在哪儿缺就在哪儿补,事实上,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关键是要关注学生的技能、能力层面.
例9.初中数学课标对运算的复杂的程度进行了硬性规定,如: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关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这些使得初中数学课标教材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训练大为减少.
而高中数学的“复杂符号运算水平”的习题比以前并没有减少,造成学生学习的层次落差过大.同样,在推理水平和知识的综合程度方面,也存在类似情况.在有些学生,特别是平时显得比较聪明的学生看来,计算是否准确只是个细心问题.其实,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因此在高中阶段特别要加强“运算能力”及“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3、学习方法的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通过教师课堂较慢的速度,争取让全面同学理解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课后老师布置作业,然后通过大量的课堂内、外练习、课外指导,达到对知识的反反复复理解,直到学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的增多(有九门课学生同时学习),每天至少上六节文化课,自习时间三节课,这样各科学习时间将大大减少,而教师布置课外题量相对初中减少,这样集中数学学习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数学教师就要做到精讲精练,方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2)模仿与创新的区别: 初中学生模仿做题,他们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模仿做题、模仿思维学习的有一些,但随着知识的难度加大和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学生不能全部模仿做题,否则就不能开拓学生自我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成绩也只能是一般程度.现在高考数学旨在考查学生能力,避免学生高分低能,避免定势思维,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学生大量地模仿使学生带来了不利的思维定势,对高中学生带来了保守的、僵化的思想,封闭了学生的丰富的创造精神.如学生在解决:比较a与2a的大小时要不全错、要不答不全面.大多数学生不会分类讨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思维不严密,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低,大凡考试中所用的解题方法和数学思想,在初中教师基本上已反复训练,老师把学生要学生自己高度深刻理解的问题,都集中表现在他的耐心的讲解和大量的训练中,而且学生的听课只需要熟记结论就可以做题(不全是),学生不需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全部知识要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一两道例题讲解去融会贯通这一类型习题,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将会使学生失去一些类型习题的解法.另外,科学在不断的发展,考试在不断的改革,高考也随着全面的改革不断的深入,数学题型的开发在不断的多样化,近年来提出了应用型题、探索型题和开放型题,只有靠学生的自学去深刻理解和创新才能适应现代考试的要求. (4)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知识的范围小,知识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实际问题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就几何来说,我们都接触的是现实生活中三维空间,但初中只学了平面几何,那么就不能对三维空间进行严格的逻辑思维和判断.代数中数的范围只限定在实数中思维,就不能深刻的解决方程根的类型等.高中数学知识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将会使学生全面、细致、深刻、严密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将培养学生高素质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递进性. (5)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初中数学中,题目中的已知和结论用常数给出的较多,一般地,答案也是常数和定量.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大多是按定量来分析问题,这样的思维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只能片面地、局限地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我们将会大量地、广泛地应用代数的可变性去探索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我们采用对方程的求解,讨论它是否有根和有根时的所有根的情形,使学生很快
的掌握了对所有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外,在高中学习中我们还会通过对变量的分析,探索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题所用的数学思想. 4、几个大的衔接点:
(1)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2)“新课标”的观点是:平面几何对初中生太难.实际上,初中生好动、好问、思想活跃,凡事都喜欢问一个为什么.新标准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理念,把知识点分成几片,先讲一片,然后就放下了,讲下一片的时候就要等到一年以后.可是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前几个知识点告诉你“是什么”,下面就要告诉你“为什么”.现在你只讲了“是什么”,“为什么”要到一年以后再讲,这个体系就切断了,思维探究的精神就弱了.如果初中对平面几何的证明削弱了,高中立体几何上来后,学生对建立起正确的思维,理性概括能力、抽象能力就薄弱了。因此在高中阶段要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3)重新认识不等式. 不等式和等式一样,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①解不等式.其几何意义是确定区域,线性规划即基于此.② 认识恒不等式.恒不等式与恒等式一样,也是基本的数学关系.这些初高中交汇的知识,要避免学生掉以轻心. (4)函数的教学,《标准》提出,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而二次函数在初中基础并不是太牢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衔接.
(5)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教学,涉及到幂的运算,新知是对数运算性质,容易混淆,而且基础不牢固,因此要注意衔接. (6)“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这里根与系数的关系基础不牢固,因此要注意衔接.
(7)数据处理. 高中数学基本课程中的概率统计内容的安排,应当是先统计,后概率,展开的线索应是: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释数据、研究数据特征、做出统计判断.学生应当经历这样的全过程.数据处理需要学生参与操作.课程应强调统计思想的内核,避免把数据处理变成“算术”计算.数据处理和概率的教学,主要依靠编制事例,提出课题,进行实际问题的处理.用案例教统计,不从一般的抽象概念出发,以免烧成夹生饭.教学一定要适当放慢节奏.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认识: .教师要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面对问题,学生就会产生探索和发现的欲望
.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有了探索与发现的主动权.
.教师有了科学的价值观,掌握了数学文化的规范,就可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5685972bb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