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 “兴观群怨”论诗歌的社会功能》,欢迎阅读!
“兴观群怨”论诗歌的社会功能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提出来的对于文学的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的观点。《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英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文,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歌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体裁之一,无论是在社会稳定繁荣昌盛的年代,还是在战争不断,社会黑暗政治腐朽的时期,诗歌都被无数的文人骚客用来当作抒发情感和抨击现实的利器,发挥了极大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在中国的古代的封建社会,由于统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手中,因此贫民百姓甚至是一些小官僚都很难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而在当时那个社会,统治者对于一些威胁到自己统治地位,威胁到自己政权稳定的言论十分的敏感,因而对于不好的社会现象或者比较荒淫的政治根本不可能通过比较直白的上书或者其他一些方式来表达。我们都知道,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十分含蓄有时甚至是十分隐晦的,因而选择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来表达对于当时政治的不满是一种无奈之举。但这样一种发展到后来渐渐的内化到了诗歌之中,成为了诗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为了诗歌看似是与生俱来的社会功能,诗人通过诗歌来进行一些情感抒发或者是意见表达时不再是一种刻意而为之的态度,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抒发。孔子的“兴观群怨”则极度凝炼的概括了诗歌在当时的几项功能,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具体对诗歌的社会功能进行具体的剖析。
“兴”指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情感,引发人的思考、联想活动,在感情的审美中获得享受,《集解》中引孔安目注: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有:“感发意志。”这是说诗歌可以对读者的进行一些思想情感上的启发,对他们的情操进行陶冶。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因此无论是一些传统的节日还是一些故事的流传往往都能够在一些特定的时候激发出诗人内心中的一些情感。比如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登高望远,突然联想起来自己在远方的兄弟和亲人,于是便有了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比如杜甫在春日登上城楼望向远方,感慨着物是人非,国破家亡,触景生情,便有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借着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内心中对于国破家亡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亲人的无比思念和担忧,他是多么想通过这首诗来告诉统治者,这个社会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烽火连连的战事,本应该幸福美满的家庭,现在却落到了万金也不抵一份难得的家书的境地,这是多么的可悲啊!又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是他在刑场之上,面对着台下麻木的芸芸众生所慷慨激愤而著,他多么希望能够通过这首诗,来唤醒人们对于封建势力压迫的反抗,多么希望能够发挥诗歌在这种危难的时刻所体现出来的“兴”的,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众一腔爱国热情的作用。在古代,诗歌“兴”的一个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古以来,爱国主义一直是古代、近代传统诗歌的主旋律之一。因为古代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不能在短时间内发出什么强有力的号召的口号,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能够有一些朗朗上口同时也能振奋人心的诗歌来激发人们内心之中团结一致的向心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天爱国主义的红线贯穿了全部中国的诗歌史,这些充满了浩然正气的诗歌,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关怀祖国的完整统一,在祖国的危难关头赴汤蹈火。鉴湖女侠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国”这些诗在社会最动荡最黑暗最需要有一些东西站出来拯救这个陷于危难中的社会的时期犹如一剂猛药,一个斗士,让整个社会为之惊醒、振奋。
“观”是说通过诗歌可以了解社会的道德和政治体制,以及作者的思想情况和目前的内心的想法。《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考见得失。“这是说是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得失。所谓“观”其实就是通过对事物表层现象的观察,反映事物的本质、核心和规律。《毛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有远见的政治家都特别的看重诗词以及一些文学作品,以便自身能够从中吸取教益,考察时政。曹植“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通过豆和豆萁相煎的深刻而形象的比喻,以及豆子在锅中哭泣倾诉这样一种十分生动形象非常富于趣味的拟人化手法,讽刺了作为亲兄长曹植的内心的狠毒和残忍不容,表现出了曹植内心的十分悲伤的心情。再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在广阔的大漠上,一缕青烟笔直的从广阔的无垠大地上慢慢的升起,长河从脚下弯弯绕绕的流向远方天的尽头,一轮深红的落日慢慢的下沉,是那么的圆那样的血红。这样一种对于景物的描写虽然没有很多的修辞,但正是这样一种直白的描绘有时候反而更能够使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景物的最具体的特征,让人们更加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这一直一圆,在广阔的天空无垠的大地的衬托下,更显得轮廓分明,让人在读后浮想联翩,这无疑要归功于作者的“观”的功力。唐朝大诗人韩愈著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作者运用了极其朴素和直白的文字表达,就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二月的景色,特别是对春草刚刚萌发出来的景象描绘的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亲眼能见。俨如一个技艺高超的画家,在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创作之间。这就是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再如杜牧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只看得官道骏马一匹又一匹飞驰而来扬起的尘土,只看到士兵昼夜不停赶路快马加鞭的疲惫的身影,只看到那皇宫中的妃子笑的那么的开心,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样大费周章,不辞辛劳的背后,仅仅是为了将那刚采摘下的新鲜的荔枝,送给妃子们,讨得她们的欢心。作者通过这样一种描写,凸显了当时帝王的荒淫无道,对待一个妃子爱吃的荔枝尚且能够如此的煞费苦心,但是却不愿意去管理朝政,却不愿意去关心百姓的疾苦,只顾着自己的享乐和开心。作者借着这样一件事情,侧面无情的讽刺了当时朝廷的昏庸无道,政治的腐朽,我们也能够从这一个侧面看出来,当时社会的民生是多么的疾苦,人民是多么的怨声载道,这恰巧就是诗歌“观”的作用的最好的体现。
“群”是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中不同的人进行一些思想层面上的交流和沟通,同一作为不同群体的相同认识,促进整个社会的团结与和谐的运转。《集解》引孔安目注:“群居想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这是说诗歌能够帮助人们相互的切磋自己的技能,相互的鼓励,相辅相成,提高修养。换句话说,其实诗歌的群的作用就是能够凝聚人心,团结整个社会中的人民,鼓舞人民,使人民振奋,激励人民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如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这就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自己虽然卑微但是仍然不会忘记要为国家效力,并且要一直持续到自己的棺木定上的那一天,诗人想通过这样一首诗歌来唤起同道中人能够一起为国家效力。又如《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表现的是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抗击外敌的义愤填膺,唐朝戴叔伦的《塞上曲》“汉家旌旗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诗人把汉借代为唐朝,首二句写汉朝兵强马壮消灭敌人的决心,后二句写士兵长期坚守边疆,打击敌人的坚强意志,表现了边疆战士有勇杀敌,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出了浓郁的爱国主情感。又如台湾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和分割的一部分,谭嗣同针对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愤慨的写下:四万万人泪齐下,天涯何处是神州。一字一泪,感人肺腑。又像是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达了诗人对于戍守边疆的一种决心,他通过这首诗告诉人们,如果当年的飞将军李广现在依然还能在的话,那胡人是绝不可能越过阴山侵犯我们的,但是即使今天飞将军不在了,我们也会征战到最后一刻再还家。这首诗号召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团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4d9e27c74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