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西文化及风俗习惯差异概况》,欢迎阅读!
中西文化及风俗习惯差异概况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在他的《跨文化的语言学》一书中明确指出:“一种语言既是一种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该文化其他组成部分的主要表现手段,影响到双方的文化传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文化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差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二、中西文化下词汇差异:
(一)文化内涵意义不同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内涵,具有历史传统和文化的联想功能,能提供给人们特殊的信息。比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将狗视为宠物,倍加爱护。从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的人)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语句,它们大多含有褒义。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贬多褒少。在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多表示“龌龊”、“鄙视”、“厌恶”之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等。因此,在看见“Give a dog a bad name”这个句子时,许多中国人都会产生误会。实际上,“Give a dog a bad name”的正确解释为:“一旦加给某人一个坏名声,他就会永远洗不清”。
(二)联想意义不同的词语
某种事物、某些事件为一个民族文化所独有,而反映这些概念的词语需要操别的民族语言的人进行跨文化方面的联想才能悟出其所指意义。如英国历史上的“玫瑰战争”(the Wars of Roses)特指发生在15世纪分别以红白玫瑰为徽章的兰加斯特王朝与约克王朝之间的战争;而我国表示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大革命”、“搞四清”、“下海”等对西方人来说也难以从字面上理解。
(三)概念外延不同的词语 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的区别,不同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角度往往有别。他们理解某个词语的参照系统不一样,会创造出不同的词语详细分辨他们认为有实用价值的东西,去应付社会生活和交际场合的需要。这些词外延的大小、内涵的深浅体现了文化的差异。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为尊,北为卑”的观念,南的方位在说法上常常放在前面,如“南来北往”,“从南到北”。而英语中“right”(右)为“尊”,“left”(左)为“卑”,因此与right有关的词常表示“正确”、“诚实”、“赞美”等意思,而与left有关的词常表示“不诚实”,“不正确”,“笨拙”等意思。例如,“right side”是指“事情有利的一面”或“衣料的正面”。
三、餐饮礼仪的差异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差异: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二):两种不同的饮食方式: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三):两种不同的就坐方式: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四 、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五、人际关系的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由个人构成,个人自由独立,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的人际基础。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西方人重视隐私权,彼此之间保持着戒心,所以会自然而然地会产生距离,而中国人常常是亲密无间的。西方人之间是利害关系,中国人之间是势利关系。西方人之间充满好奇,而中国人之间充满关怀。西方人重视法律,中国人重视道德。受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只讲权利义务,而中国人常常是亲密无间的。而中国人讲彼此对待。西方的人际关系是神本位的,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人本位的。欧美人的赔偿办法,一般是给对方一个更大的面子。而古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无论是恩、是仇都必须回报。
六、金钱观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钱财如红铜,只要掌握诀窍,可点铜成金,去它浑黑,显它光辉,一倍可增值数百倍。而古中国人要么视金钱为粪土,自视清高;要么一味挥霍,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或为追逐它而不择手段。中国人喜存钱,欧美人恰相反,他们认为钱只有在花时才有用,否则只是张好看的纸。再之这个世上没什么真正属于某人,即使你付了款买下了,也不过暂时使用而已。
有比较的差异是一种文化源泉,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去其糟粕,与西方文化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我们要意识到中西之间差异,不断地深化和发展我们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把我国建立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34f7d6f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