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1、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以往制约一门学科的教材与教学过程的主要文件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主要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两方面对教材与教学过程作出规定性。假如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双基,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用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标准是很合适的,因为它正好从内容与结果两方面反映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现在的问题是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改为“科学”以后,学科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科研能力、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这些因素就不是原先的教学大纲能完全体现的,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这就是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直接原因。
另外,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还反映了学科教学标准内涵的拓展。过去,教学大纲主要是对教学目的与程度的规定,即通过教学,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供教师在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时参考与把握。至于学生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结果,教学大纲是不管的。课程标准就不一样,不仅规定了教学结果应该达到的目标,而且还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内容标准提出了建议与要求。这些建议与要求对教师理解教学目标,执行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还具有规定与指导学科教学评价的功能。因为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的是通过学科教学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直接通过检测就可以了解。因此,它较好地体现了评价与课程、教学的结合。而这一点也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设计思路部分讲述了作者撰写标准的一些想法,阅读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撰写意图与思路。
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是以内容为单位的可控目标,这里的可控是指在教学中可实施、可检查的。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伴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性的长周期目标,它的可控性比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差得多。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介于两者之间。
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
⑴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这些核心观点一般都用黑体字在每一段的起始语中表明,容易引起注意与重视。
⑵内容标准的每一部分除了对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有一个简单的叙述性界定外,还给出了这部分内容标准的框图。这个框图从整体上可以给人对这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这种表述方法要比用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明了。
⑶具体内容标准采用表格分块的表述方法,既可以给人以每一部分的整体感觉,又有较好的条理与分割性,容易让人看清楚,并理解。活动建议与具体内容标准之间没有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作为落实这一具体内容标准时一个可供选择的活动案例,供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在使用时参考。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活动建议与内容标准的对应更加松散。这是因为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都是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实现的目标,绝对不是靠一、二次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这里的活动建议只能够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范例。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⑷行为动词的界定。通过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更好地理解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所对应的教学与行为方式。
⑸案例的示范作用。本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帮助教师从感性上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应该怎样设计。这里的案例仅仅起一种样板、例子的作用,对教学过程没有任何制约,这一点同样需引起大家的注意。
4、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课程标准”是一个有思想,有观点,并且把这种思想与观点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的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与说明书,而不象“教学大纲”仅仅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简单规定。因此,读“课程标准”不能象读“教学大纲”一样,只关心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结果,而是首先要关注其中的教学思想,改革理念,从观念上解决为什么要改、以及怎样改等问题。 第一部分前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它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的问题。因此,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应化一定的时间读懂读通这部分内容,并解决“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教学功能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可以通过哪些操作来实现。这是本课程标准的最核心部分。
课程目标部分是从整体上帮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整个课程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小学毕业生身上,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照与反思的,起着持续性导向的作用。
内容标准部分不管对教材编写者,还是对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也就是说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在新教材中是一定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想方设法落实这些内容标准。因此,它们既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标准,必须逐一认真对待。
由于“科学”课程的改革变化较大,因此,本标准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可供执行者参考的建议。这些建议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而且包括许多方法上的创意。仔细阅读这些建议,并参阅有关的案例,一定可以对大家使用这本课程标准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41bd8f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