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粒子的波动性练习》,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粒子的波动性练习
夯基达标
1.下列哪组现象能说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
A.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 B.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 C.光的反射和光电效应 D.泊松亮斑和光电效应
思路解析: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可从波动性与粒子性两方面分别予以理解,故选项A、C错误.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只说明了光的波动性,选项B错误.泊松亮斑能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电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2.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束传播的光,有的光是波,有的光是粒子
B.光子与电子是同一种粒子,光波与机械波是同样一种波 C.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D.光是一种波,同时也是一种粒子,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在光子的能量E=hν中,频率ν仍表示的是波的特性
思路解析:根据波粒二象性,光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选项A错误.光不同于宏观观念的粒子和波,故选项B错误.光的波动性是光子本身固有的性质,不是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选项C错误.光子的能量与其对应的能量成正比,而频率是反映波动特征的物理量,因此E=hν揭示了光的粒子性和波动性之间的密切联系,光子说并未否定电磁说,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3.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 ) A.弱光衍射实验 B.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 C.弱光干涉实验 D.以上都不正确
思路解析:根据课本知识我们知道,最早证明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是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故B正确. 答案:B
4.试估算质量为1 000 kg的汽车,以10 m/s运动时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
思路解析:汽车运动时的动量
p=mv=1 000×10 kg·m·s-1=104 kg·m·s-1 根据德布罗意波波长计算公式有:
h6.631034-38
m=6.63×10 m. 4
p10
答案:6.63×10 m
-10
5.金属晶体中晶格大小的数量级为10 m,电子经加速电场加速,形成一电子束,电子束照射该金属晶体时,获得明显的衍射图象,则这个加速电场的电压约为多少?
思路解析:当电子运动的德布罗意波波长与晶格大小差不多时,可以得到明显的衍射图样,由此,可以估算加速电场的电压.
设加速电场的电压为U,则电子加速动能Ek=EU,而电子的动量p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
-38
2Ekme
1
hp
h2Ekme
加速电压
h2(6.631034)22
V=1.5×10 V. U1021931
2Ekme2(10)1.6109.110
答案:1.5×10 V
2
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一个定量关系:E=mc,其中c为光在
14
真空中的速度.计算频率为ν=5×10 Hz的光子具有的动量是多少.若一电子的动量与该光子相同,该电子的运动速度是多少?该电子物质波的波长λe是多少?
2
思路解析:根据光子说,光子的能量E=hν=mc,故得动量
2
hv6.63103451014-1-27-1
pmckg·m·s=1.1×10 kg·m·s. 8
c310
设电子质量为me,速度为ve,动量为peE,则
pe=meEve,
依题pe=p,则电子的速度大小为
pcp1.110273
m/s=1.2×10 m/s v31
memc9.110
该电子物质波的波长为
h6.631034-7
m=6.0×10 m. e27
pc1.010
答案:1.1×10 kg·m·s 1.2×10 m/s 6.0×10m
走近高考
7.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关于光的本性的陈述符合科学规律或历史事实的是( )
A.牛顿的“微粒说”与爱因斯坦的“光子说”本质上是一样的 B.光的双缝干涉实验显示了光具有波动性 C.麦克斯韦预言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D.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思路解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其中波动性是指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概率波,光的干涉、衍射说明光是一种波;光的粒子性是指光可以看作由一份份能量组成的,即光子,但不是牛顿说的“微粒”,其中光电效应说明了光有粒子性.故B、C、D正确 答案:BCD
8.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
-27-34
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1.67×10 kg,普朗克常量h=6.63×10 J·s,可以估算
-10
德布罗意波长λ=1.82×10 m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 )
-17-18-21-24
A.10 J B.10 J C.10 J D.10 J
思路解析:由德布罗意波波长公式
-27
-1
3
-7
h
得:中子的动量p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3b5c1b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