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旅游对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欢迎阅读!
旅游对云南少数民族妇女社会文化的正面影响
作者:陈军军 支国伟 陈明星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4年第9期
陈军军 支国伟 陈明星
相对于男性而言,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游客的关注和影响更多,本文仅就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业发展中受到的正面影响进行阐述。
旅游人类学家认为:旅游远远超出个人的行为范畴。既然旅游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东道主之间的关系互动,那么必定存在着二者关系之间的变化。由于游客来自各个地方,属于不同阶层和群体,虽然旅游活动对游客会产生影响,但他们在旅游结束后回到各自的地方,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他们熟悉的工作环境,由短暂的旅游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会变得相对较小。然而,对于那些被经常“观光”的旅游目的地东道主,情况就截然不同,他们要不断的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的社会文化必然发生着变化。即旅游人类学家较为关注的“文化涵化”问题。涵化(acculturation)指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借入 ”(borrowing)是涵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因素。这种借入通常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通过“借入”另一方的文化因素使自己的文化产生变化,但在实际的接触与交流过程中,如果一方的文化属于“强势文化”,必定对“弱势文化”的一方产生更大的作用与影响。
民族旅游发展的旅游资源多集中在边远、偏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处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与外界交往很少,生活相对封闭,与来自不同地方的游客所带来的“文化”相比,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处于“弱势文化”的地位。这样,民族旅游目的地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旅游活动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基本上属于“女性化”的。比如在民族地区的有关旅游的宣传、广告、电视、书籍、杂志以及各类小册子中,少数民族的女性形象经常被选择作为代表。这种少数民族“女性化形象”有助于提高游客对“异文化”的好奇,并对少数民族地区产生旅游兴趣,特别对代表“民族形象”的具有十足神秘感的少数民族妇女更是充满了了解的愿望,因此相对于男性而言,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受到游客的关注和影响更多。
本文仅就云南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业发展中受到的正面影响进行阐述:
一、使少数民族妇女获得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
经济影响毫无疑问在所有开展旅游的地区都存在,而且这是促使人们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推动力。民族旅游的发展,为民族地区打开了致富的大门,刺激了当地许多新兴行业和经济活动,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少数民族妇女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了比以往更多从事经济活动的机会。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民族传统工艺品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妇女从事旅游业的重要内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周城村的扎染厂,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的周城妇女在扎染厂扎花已经成为她们普遍的职业,全村女性约3000人在从事扎染,最多的时候可以到4500人。她们一年的收入可达3000元至5000元不等,不仅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而且大大提高了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于她们的产品获得了很好的市场评价和经济收入,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她们的文化创造力和想象力。妇女们通过文化创新,增加了家庭收入,极大地提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家庭地位的提高。
二、少数民族妇女增强了就业能力,开阔了视野,体现了价值
在民族旅游的刺激和带动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甚至整个生计模式都可能逐渐依赖于旅游及相关的第三产业。民族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妇女劳动力。在云南丽江的职业结构变化中,我们明显的看到旅游及相关的第三产业为年轻人,特别是为妇女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旅游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她们能够在民族旅游的发展中得到参与社会活动和发展自己,展现自身价值和创造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的销售与制作,家庭旅馆接待等旅游服务,她们开阔了视野,在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心。笔者在大理周城调查期间,常常会遇到白族妇女用普通话主动问:“小姐,要不要买扎染?你可以先到家里看看,买不买都没关系。”等等。这要是在过去,少数民族妇女绝对是羞于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少数民族妇女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和自信心都加强了。
在云南省宁蒗县泸沽湖畔的落水村,旅游产业刺激了摩梭妇女对外部世界的向往,和周围的其他社区相比,外出打工的明显偏多,打工方式往往也与旅游发展有关。她们或者在景区做生意,或者进行民族歌舞的表演或教授。比起传统的农活来,她们更愿意从事旅游经济活动。笔者在当地调查期间结识了一位摩梭姑娘,她曾经被招到深圳<锦绣中华>去工作,三年后回到家乡招集了姐妹们一边务农一边开家庭旅行社,自己兼任社长和导游。这位姑娘认为现在在家比去外面打工有意义。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旅游发展过程中开阔了视野,自主意识和创业意识都得到了增强。她们也从中找到了自信,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三、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善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者以其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介入旅游目的地居民地生活中,会对当地居民产生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会改善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的卫生条件、增强其生存意识及提高其文化水平,从而改良人们的生活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旅游业的发展,使泸沽湖摩梭村带来了很多新的公共活动场所,比如烧烤摊、茶室、酒吧等,这些地方除了游客经常光顾外,一些年轻的摩梭妇女也会去。在笔者调查期间,大多数摩梭妇女都觉得:“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过得多了,休闲活动也丰富多了。”
四、少数民族妇女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得到提升
毋庸置疑,旅游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社区居民重新意识到本地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促使他们主动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旅游业越发达,当地居民地收入水平就越依赖于旅游业,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就越重视。少数民族妇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变迁中女性文化变迁较慢,传统的东西保留得最多。在与别的族群接触的过程中,会意识到民族界限和民族特征,在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会增加维护本民族文化特征的信心。在民族旅游中,当地少数民族妇女与游客的接触往往会唤起她们对自身的认识。参与民族歌舞表演是少数民族妇女从事旅游业的重要方式。过去自娱自乐的民间歌舞,随着民族旅游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被赋予了健康,向上的内容,并使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歌舞有了一个传承的载体。少数民族妇女在展示民族艺术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展示。在这种展示中不由得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发扬光大并获得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手段。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产生强烈的感情,才不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渗透和替代。同时,只有这样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有效避免文化的庸俗化、异化等不正常的发展形式。
(作者单位: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论文由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沧源县旅游开发对佤族文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3Y201)资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13449918c9951e79b89680203d8ce2f016665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