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黄台瓜辞》,欢迎阅读!
《黄台瓜辞》解析
摘 要:学界普遍认为唐诗《黄台瓜辞》是指斥武后为了攫取权力、屠戮子女的作品。本文通过考证,认为该诗是怨叹武后管教子女过于严厉之作。 关键词:《黄台瓜辞》 亲情 权力
《黄台瓜辞》是李唐宗室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历来被认为是痛诉权力腐蚀亲情的佳作。然而,关于这首诗学界至今尚存在一些疑问,如此诗到底是李贤所作,还是后人感伤附会?此诗究竟作于何时?是何目的,又有怎样的内涵?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关于此诗的作者、写作时间、写作目的等问题
相传此诗作者为唐朝武后次子李贤有感于武后因争夺权力对子女痛下杀手而作。史载李贤自幼“容止端雅”,聪慧异常,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深为高宗所嗟赏”,在兄长李弘死后不久就被立为太子。他的政治才能也不错,为太子期间奉命监国,“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1}。高宗赞他是“国家之寄,深副所怀”{2}。他与武后因权力斗争等事关系日渐恶化,武后宠臣明崇俨被谋杀,他有重大嫌疑,后来,他以“谋反”之名被废,高宗欲宽宥处理,武后坚持严惩,将其废为庶人,迁于巴州。高宗驾崩后不久,武后废掉中宗李显,拥立并幽禁李旦,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为防止巴州的李贤有变,武后令丘神绩前去逼杀李贤,是年,李贤三十二岁。武后的其他子女之悲剧命运也或多或少与其权力欲望有关:武后长女早夭,有史料记载其是在武后争宠中被扼杀,目前学界倾向于其死于婴儿猝死症;长子李弘与武后因权力争斗等事失和,二十四岁即猝死;三子李显即位后不久就被她废黜,流放远州长达十余年后才被召回;幼子李旦被她立为傀儡皇帝并幽禁宫中长达十余年;幼女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受到诸王谋反案牵连,被武后饿死狱中。随后,太平公主被武后嫁给了武氏族人。
关于此诗的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后人感伤附会,托言在李贤名下。笔者认为不然,理由有三:第一,武后的六个子女(包括早夭的安定公主)中,目前已经认定直接死于武后授意的只有李贤。李弘之死虽然与武后有关,但武后并非直接凶手。李显、李旦虽遭流放幽禁,但并无性命之虞,李显后来还被武后重新立为太子{3}。太平公主更是多蒙武后宠爱。武后对亲生子女其实并不算十分暴虐,后人“抱蔓归”的感伤有些言过其实。第二,权力场中骨肉相残者比比皆是,又非独武后一人,后人何须特意为她感伤附会。第三,虽然武后屠戮了不少李唐宗室,但是绝大多数人都与武后没有血缘关系,或者血缘关系较远,直系亲属其实并不多,后人作诗大加感伤似乎也没有必要。因此,我们初步认定此诗是李贤之作,然后再继续探究此诗的写作时间、写作目的和内涵。
再看此诗的写作时间。写作时间对理解此诗的创作目的和内涵非常重要。就这首诗流露出的深深忧虑来看,应是李贤极度伤感心寒时所作。纵观李贤一生,人生跌落是从流放巴州开始的,因此,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三种可能:一是流放巴州前夕,二是幽禁巴州之时,丘神绩到来前,三是丘神绩来巴州以后。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此诗若是作于流放巴州前夕,那么应是呈给高宗和武后看的,意在求得宽恕怜悯。若是求情之作,显然此诗并不成功。在中国封建社会,父母的家庭地位远远高于子女,其尊严感和优越感也要大大强于子女。一般来说,父母与子女发生矛盾冲突时,无论孰是孰非,只要子女认错道歉,一般父母都会心怀怜悯宽恕,关系也会随之缓和。若子女得理不饶人,抱怨谴责父母,四处抱屈宣扬,甚至怀疑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父母即使明白错在自己,也很难在感情上接受这个孩子,关系只会继续恶化。再者,当时高宗对李贤“谋反”有“薄其罪”的意思{4},“迟回欲宥之”{5}。因此,即使武后坚持严惩,李贤恐也不至于对亲情有彻骨之寒的感受。最后,李贤流放之前,武后对子女的打击其实仅限于李弘和李贤。李显资质平庸,耽于游玩,并无政治野心,李旦、太平公主年纪尚小,并不染指朝政,他们和武后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即使武后对李贤有些冷漠或严厉,他应该也暂无性命之虞,预言“抱蔓归”的悲惨结局未免对父皇母后(尤其是父皇)过于悲观失望,诗中的谴责、警告显然言之过甚、过早,反而会触怒武后,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李贤自幼聪颖无比,监国期间处事得当,受到满朝赞誉,应该不会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如此弱智。
此诗若是作于幽禁巴州之时,丘神绩到来之前,那么就有自叹身世、谴责武后的意思。堂堂一国太子,被废为庶人,长期失去人身自由,此等精神苦闷非一般人可以了解和承受。他在巴州生活清苦,深陷不满、苦闷和落寞之中,自觉永无出头之日,因此悲愤之际写诗感伤身世,谴责武后。此时武后尚未对李显、李旦等宗室人员下手。李贤联想起武后对哥哥李弘的严厉打击,对自己的冷眼排斥,同时由于长期流放的精神压抑,他可能出现了被迫害的妄想心理,故而在诗中有一再“摘瓜”的意象,后面的“三摘”“四摘”是悲观的想象和预言。这是说得过去的。
此诗若是作于丘神绩到来之后,那么此诗就是李贤悲慨控诉的遗作,是哀伤兄弟的处境,对母后冷酷无情的一种控诉、警告和规劝。从李贤自杀前的背景来看,这是合乎情理的。当时发生了一连串的事件:永淳二年(683)十二月,高宗驾崩,当时李贤已被流放巴州三年了。次年正月初一,李显即位,二月六日就被武后废黜,七日,李旦即位,旋即被武后幽禁,如同傀儡,八日,皇太孙李重照被废为庶人,九日,丘神绩来到巴州李贤住处,三月初五,李贤被丘神绩逼杀。可见,从丘神绩来到巴州到李贤死亡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丘神绩的到来说明朝局有变,李贤应该不会不知道两个弟弟的处境。这种境况下的李贤是有时间和心情完成此诗的。他感伤李家子孙的悲惨处境,让天下人来对武后进行道德拷问。笔者认为此诗作于丘神绩来到巴州后还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写于李贤立太子之后至被废前这一段时间。他由于害怕像哥哥李弘一样遭遇不幸,故而写诗规劝母亲,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首先,李弘确与武后因权力争斗失和,但其死却与武后并无直接关系。与武后、李弘时常来往的李贤应该不会不清楚,他即使担心武后再生猜忌之心,也不至有诗中如此悲凉之意;再者,李贤为太子期间,即便武后对他有排斥打击之意,但当时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均生活安逸,武后也并未对李唐宗室有所动作。这种情况与诗中一再“摘瓜”之意不符。其次,史载李贤身体康健,精力充沛,初立太子之时意气风发,刚健有为,处事得当,这种心理状态下的李贤应该不会有此悲凉之作。为太子后期他“颇好声色”,还沉迷于《俳谐集》等“俳谐鄙说”,并不接受劝谏{6}。这种生活状态下的李贤可能是因武后的排斥打击而伤心堕落,因此这种自暴自弃的生活状态下恐怕也很难写出《黄台瓜辞》这样情真意切的作品。最后,史载宫内流传李贤是武后姊韩国
夫人所生,李贤“内自疑惧”{7}。他对身世有所怀疑,对武后就不会有很高的感情期待。武后对他排斥打击,他心境愤懑,但是应该不会作诗指斥武后寡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79137b102de2bd960588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