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言秋日胜春朝

2023-05-12 06:36: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言秋日胜春朝》,欢迎阅读!
春朝,日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言秋日胜春朝

作者:肖文羽

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04

【摘 要】《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写景散文中的名篇之作,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抒发其对北国的秋的喜爱,更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与其说它是一篇游记,我却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关键词】故都的秋;对比手法;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郁达夫通过《故都的秋》完美的诠释了这样一种感情。那么这篇文章所诠释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用的什么手法表达的呢?本文就将对郁达夫的这篇文章进行赏析并予以评论,不当之处,还请多加指正。

如想读懂一篇文章,必要先了解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所以,我们就先来分析下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以及《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文学活动贯穿了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他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作家。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部分精神面貌。从19219月到1933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4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这些经历使得郁达夫拥有了更加强烈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故都的秋》的创作源泉。对于这篇文章的赏析与理解。我将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文章句子的赏析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其中重点在文章的写作特色上。 1 文章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文章《故都的秋》,顾名思义,这篇文章描写的地点是故都,描写的景物是的景色。从故都二字分析,所谓故都,即原来的都城,也就是北平,这篇文章描绘的就是北平的秋,但作者却没有用北平二字,而是用了故都,则更具有感情色彩,饱含了作者深深的眷恋之情,也一下子把题目赋予了情感,而不是空洞洞的概括。,即秋天,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色,古今中外写之人不在少数,而作者把故都这一人文景观与这一自然景观相结合,却是很少见的。通过这篇文章的诵读之后,我理解到,这篇文章的主旨主要是通过对故都的秋与南方的秋相对比,抑南扬北,突出对故都的秋的无限的喜爱与眷恋,也是对祖国的喜爱,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文章的写作特色

第一,《故都的秋》采用了总分总的格式,虽说是散文,但却不乱。本文共14个自然段。第一段总写了作者眼中的故都的秋的特点,且清,且静,且悲凉。作者不远万里来体会这秋味。从第二段开始一直到第十三段,这是分着写的北国的秋的特点,通过南北之秋的对比,通过意象的描写,更加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和对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段则是对作者感情的一个综述,通过这一抒情,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的喜爱之情。

第二,本文中的对比运用的十分突出。整篇文章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整体上北国的秋与南方的秋的对比,到细节上甚至于北国的雨与南方的雨的对比,运用的十分突出。例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通过北国的秋与南方的秋的整体对比,抑南扬北,突出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特有的感情。再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接下来是作者对北国的雨的具体的描述,再一次充分的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对比四: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又一处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南方的秋天会到处走走,但在北国的秋天哪怕只是租一个破屋也好,也能到处感受到秋的气息。

第三,在意境的选择上也独具匠心。在描写故都的秋的景致时,通过多种意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都的眷恋之情。例如:北国的槐树。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由梧桐落叶知秋,变为槐树落蕊品秋,现在的槐树也以其苍健浓绿,花香淡雅,成为北京的象征性植物。而我认为,郁达夫选择槐树这一意象,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谐音怀,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怀念,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意象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本是令人烦躁的蝉的鸣叫,在作者的耳中也是那么令人欢喜。体现了他文人的高雅的气质。

写作上的独特数不胜数,真正体现了大家的风采。语言用的及其朴实自然,所抒发的情感也格外的真实。郁达夫那独具特色的写作风格,使人们,尤其是在外的游子品读《故都的秋》之后,会格外的思念自己的家乡吧。 3 文中句子赏析

第一,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秋味一词,我认为运用的恰到好处,独运匠心。以前很少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用这一词汇的,只知其色,却不知其味,但郁达夫却想到了这个词,品尝秋味,赋予之情感。更加感受到了秋的气息。

第二,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一个铺字,用的及其传神。即表达出了数量之多,又写出了花落的无声,一举两得,惟妙惟肖。好像是有人在夜里偷偷的铺了满地的落蕊,伴着花香与清凉,格外沁人心脾,倍感轻松,在南方的压力也消失的无影踪。 4 结语

郁达夫是一个真正懂秋的人,更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他文章中反复提及到的秋味,实际上更是他对生活的品读与感悟。它从作者的心的最深处流淌出来,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参考文献】

[1]陈元娟.《故都的秋》文化内蕴浅析[J].文学教育200805. [2]张义顺.《故都的秋》写作特色浅析[J].宁德师专学报,20104.

[3]邱洪慧.悲秋情怀与恋国情节的融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707183. [4]宋益乔.话到秋边不言愁[J].

[5]李贵强,王倩丹.郁达夫《故都的秋》的对比艺术[J].文学教育201011. [6]吴建华.郁达夫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杨玉洁]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40f93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2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