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

2022-12-05 08:21: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欢迎阅读!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城市研究,学派,文集
《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读书笔记

之前在上高中的时候听说过芝加哥学派,然后几年后的大三,看到了这本书。《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主要通过对城市中社会现象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为能够使人类在城市社会上能够更好的发展。城市的存在使得原本在道德约束下的人性有了宣泄的空间,“城市把人性中过渡的善与恶都展现出来”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本道德的限制,新的道德体系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人们在不同的道德体系下寻求适合自己的情感、利益、趣味,抑或堕落,抑或升华。但在城市的发展中,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中有大量的外来农民和移民进入,使得人口剧增和城市的容纳量之间产生了矛盾,并由此衍生出了大量的城市社会题。对象包括邻里关系、职业阶级和类型、新闻和社会流动、股票交易和暴民、危机心理和集团行动、党派政治和宣传、个人流动和道德区域。

文章指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包含了各个不同的组成成份,形成一个社会的有机体。城市所注重不仅仅是物质和空间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城市社会的心理需求。帕克是一名生态学家,他将城市看成是一个生物,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城市的过程如同一切生物为生存而去适应或者改变环境的生态过程。 我认为如果认为城市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城市便会主动地去选择和重组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人口的选择和城市的空间布局。首先对于人口的选择,如果城市人口大于城市的人口容纳量,城市便会自动将过剩的人口排出;反过来,如果城市无法满足流动中人口的需求,人口便会自动地撤出城市。因而城市得以继续生存。其次是对于空间的重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富人区会分布在外层郊区,白领分布在中层郊区,蓝领分布在内层郊区,中心城市变成了贫民窟的所在地,城市自发地形成同心圆的分布。这便是城市的对于空间的重新选择。但是如果城市能够自然地维持其形态,那便不需要规划了,但是没有进行规划的城市,往往会容易畸形发展,城市的畸形发展甚至会超出人类的预计,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关于文章所提到的邻里在城市的为什么会解体的问题,邻里关系本身具有一种独立性,城市市民在忙碌的生活过程中越来越不重视与邻里的关系,这一方面跟城市建筑物的风格有关,建筑具有更加明显封闭性;一方面在城市道德约束条件改变下,人们可以自由地去选择是否要和邻居打交道,即不打交道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日常生活,与邻居的关系好坏不会成为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因素。一方面,在乡村人们可以通过跟邻里的交流来使自己的情感或者信息量增长,但是现在通讯和交通的便利,让居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地域差异的限制。 但是邻里关系对于人的情感和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应该通过一些办法和技术措施来恢复和加快城市邻里的生活节奏,打破这个独立性和封闭性,建立社会性居住区,让人们能够通过交流接触来更好地发展自我包括道德影响,心理健康和知识技术的交流,以促使社会和个人更好更快地发展。至少能够在偷窃发生、火灾发生或紧急事件有个邻居可以相互帮助,至少在过年或节日时候有个邻居能够一起庆祝。 城市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如何能够使城市社会更好地发展,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去研究城市,任何一种现象都不要轻易忽视,我们要从中吸取必要的经验和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进和创新。

1.芝加哥学派理论观点

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谈到芝加哥学派理论时讲到,“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一批学者,特别是罗伯特·帕克、恩斯特·伯吉斯和


路易斯·沃斯等人发展出的思想,多年以来一直是城市社会理论研究的基础。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两个概念:一是城市论的所谓的生态学方法;另一个是沃斯的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论”[6] 这两点也是芝加哥学派留给城市社会学最有启发性的地方。

芝加哥学派借鉴了生态学的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态学理论(人类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科学,芝加哥学派则直接受到启示,“将城市看成一个由内在过程各个组织部分结合的有机体,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竞争、淘汰、更替优势)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互动关系研究城市发展,开创了人类生态学学科[7] 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城市是一个典型的容器和实验室,更是一个有机体,人们在其中不断地互动和竞争,但是城市的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所以人们要不断地通过竞争夺取有利资源,这样一来,强者占据了城市的有利空间,而弱者则是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也就形成了现代城市的区域功能分化。代表人物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即是这种观点的产物,该观点认为,城市空间是通过类似于有机体的竞争来扩展的,城市的发展程度是环圆式的,居于最中心的是商业区(城市中心),往外扩散依次为过渡区(居民最要是下层居民)工人住宅区、高级住宅区(中产阶级区)和外围区(通勤区),这种观点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受到了大量的批评,所以此理论以后经过修改,形成了霍伊特(H.Hoyt“扇形理论”和哈里斯“多中心论”可以说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基础是建立在城市生态学基础上的,而城市生态学则是芝加哥学派所运用的主要理论基础。

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中,提出城市是理解人们生活方式的主要手段,正是因为城市的异质化和客观因素的差异(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导致了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沃斯指出,城市和村落是完全不同的聚落方式,“城市与乡村的不同,对每一个从乡村进入城市的人来说会构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化力量。城市会对生存于其间的人产生无所不在的影响,城市中庞大的科层组织、工作机构、社会位置、制度规范和各类角色会对在其间工作与生活的人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适应城市里的一切,要求他们同城市里生活着的庞大的人群打交道,并相互适应”[8] 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时理性化的,是与利益挂钩的,是“实现其他目的手段,而不是令人吗,满意的关系本身”[9] 城市的生活方式视角为城市社会学提供了某些新的启示,但是这种观点仍是不令人满意的。 2.芝加哥学派研究对象 如文章开头所论,芝加哥学派创立初始就是直面城市问题解决的。看看芝加哥学派留给后人的经典作品: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帕克等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及《都市社区》、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F.R.思雷舍的《团伙》等等。一般认为,芝加哥学派主要研究对象是跟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出现的社会问题密切相关的,该学派重点研究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移民与种族关系、流浪汉、犯罪问题、城市劳工和教育问题,以关注城市的生态学变迁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

“我们已经看到,芝加哥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验研究即具体地考察,而正是这种方向为他带来了享誉世界的和对世界社会学的影响”[10] 芝加哥学派贯彻了实证主义方法论,一改欧洲社会学界抽象的思辨哲学“在芝加哥学派的大部分专著中,很少有方法论的思考”以做到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当然,芝加哥学派在实证主义运用更多的是定性研究层面(受到符号互动论影响)社会学家往往采用了实地研究、田野工作,参与观察等手段进行实证研究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在定量研究方面的努力,虽然定量研究上的成果和定性相比是微小的,例如: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倾向当然还是实地定性研究和个案研究但是统计也并不只是在课堂上讲讲而已,它们也被用在有关选举权的调查上和社区研究中的必要普查上。[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013e220b9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