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教育思想

2022-04-06 01:10: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阳明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王阳明,思想,教育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初步研究



王阳明(自号)即守仁1472-1528,我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三十几岁开始讲学授徒,前后达25年之久。他每到一处任职,都修建书院、倡办社学,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哲学思想带有唯心主义成份,因此在那极左的年代里遭到猛烈的批判。作为处于科学高度发达时代的现代人,自然不应该苛求古人。如果我们能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他的实践经验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那留给后人的仍然光耀照人。

1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核心

致良知是王阳明教育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之一,也是它的核心所在。当我们剔除致良知的唯心主义成份后,其内涵可以这样来理解:所谓致是达到之意,即通过教育的有效途径,使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感。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包括体认和实现两个层面。体认良知是指人本身的自我修养,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指人对自身的道德认知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实现良知则是指人的思想和情感见之于行为的过程,即为规范道德行为和端正人生态度的实践过程。王阳明不同意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法,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强调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要人们在修养上防于未萌之先,克于方萌之际,重视对意念的克制工夫。这一说法,与当今所强调的要重视德育工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的提法是何等相似。

2致良知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学习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精神

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是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他说夫学,贵得之心,认为学习与其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单读书是不行的,必须考之于心。心学的根本,即读书只是寻求工具和方法而已,犹如跛人需要拐仗,只是为了走路一样。因此,他反对盲从典籍,重视独立思考。他认为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相反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这里,他不仅强调了学习体性的重要性,而且还隐约提出了学习更需创新,只要是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那怕平庸些也是可贵的。一位五百年前的学者有如此的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

把良知赋予新时代的特色即为人之潜能,把致理解为人的认识过程,并结合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我们认为:从受教育者个体的潜在素质的发挥和得益程度上着眼,遵循以启发、独立个性解放为主导的教育原则,致良知的教育思想,符合人类的心理特点,切合教育的心理程式,完全可资借鉴。

3王阳明的施教方法与最优化教学理论相符合

诚然,最优化教学理论是由巴班斯基比较完整系统地总结出来的,不过,王阳明所倡导的施教方法,也内含着这一理论的精髓。王阳明主张施教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他认为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比如种植树木,须栽培得宜,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才能取得成效。他提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可见他不仅承认人的不同年龄段接受知识能力的差异,而且承认在同龄段中的人与人之间,才能与资质也不同。他的随人分限所及和益精其能说,拿今天的时髦话来说就是分层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化发展。

王阳明在施教方法上还主张乐习不倦。他竭力反对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学方法,


要求教学者考虑到学生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否则就会出现学生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虽然这种局面在现代教育中已不复存在,但学生把学习视为负担,厌倦学习的情况比比皆是。王阳明还提倡教学中要动静搭配,使学生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从而乐习不倦。这些倡导,对我们教学方法的改进颇有启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da7621ec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