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入园适应

2022-07-17 02:06: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班幼儿入园适应》,欢迎阅读!
小班,适应,幼儿
小班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研究

【摘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幼儿一周内已经基本学会一日生活常规,而且情绪稳定。一个月后,幼儿已经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遵守游戏规则,初步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幼儿入园适应过程中,应该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出发点,创设有利的环境,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宏观调控,使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关键词】幼儿 幼儿 入园适应

一、入园适应的重要性



国内许多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早期的适应能力的强弱,将影响他将来对任何社会新环境的适应。中山大学广州北校区幼儿园教研组曾经研究并撰写了3-6幼儿适应行为分析》他们为了解幼儿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制订适合不同年龄组别幼儿教学活动,进而为下一步开展幼儿挫折教育理论与数据上的准备,对本园部分3-6幼儿的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论:3-6幼儿应行为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年龄越小百分比越高,反映了在此期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适应性越差。

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是适应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期,是各种适应能力建立的巩固的阶段。幼儿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在园生活,就可能表现为哭闹,产生分离焦虑。美国一位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幼儿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此应重视、加强和全面培养刚入园幼儿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和切实可行的训练机会,以促进和提高幼儿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入园适应的现状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很多孩子并不怎么哭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究其原因,



1


一方面是很多由妈妈带大的孩子从很小开始参加很多小朋友组成的游戏组,一周有好几次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比较强。另一方面,她们的入园准备很充分。

而在当今,我国多数地区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同伴交往的机会很少,不习惯集体生活,易于形成孤僻、自私等不良性格。入园后,幼儿失去了父母的呵护,内心的安全感被打破,心理上会产生种种不适应。

其次,现在的“工作型”“享乐型”父母越来越多,有的家长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提前入园,幼儿入园的年龄从3周岁变为2周岁,幼儿入园适应也变得愈加困难。幼儿入园的适应期让家长们更加烦心,于是好多家长使尽了一切“战术”物质引诱、精神恐吓,软硬兼施。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只会大哭大闹,加剧他们内心的恐惧。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幼儿入园时过分焦虑,孩子哭了没有?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分离时,父母的难舍难分、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幼儿在陌生的情景中,幼儿对环境的判断更多是参考父母的反应,就导致了家长和幼儿的分离焦虑及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造成恶性循环。

其实,幼儿家长的焦虑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有些幼儿教师对新入园幼儿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声称:“让他哭好了,哭够了就不会再哭了。”所以经常会在幼儿园的角落,看到那些哭得都喘不过气来的新生。但是我国许多发达地区的幼儿园现在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新生入园适应,并制定了相应的方案。例如有些幼儿园就有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他们在幼儿园里特别划出一小区域,为新生适应区,并邀请新生家长与幼儿一起参观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与招生工作紧密结合,并有序开展的。我对本幼儿园的幼儿入园适应问题作了一些调查研究设计观察记录表、整理观察日记的基础上,也对案例进行了深入评析,展示了幼儿入园适应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教师采取的对策,望从中找到更好的办法帮助幼儿快乐地度过入园适应期。



二、 个案分析:

人物:陈家仪,女,出生于2003510

简历出生在苏州,一周岁后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仪被送到老家江苏海安,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平时爷爷奶奶都顺着她,在家里比较娇气。但爷爷奶奶对

2


家庭教育比较重视,比较注重对她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小仪性格开朗,不爱哭闹,自理能力强,身体素质好。

刚入园的小仪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哭闹,经过教师和家长一段时间的帮助和引导,她终于顺利地度过了入园适应期……

第一周:逐渐熟悉环境 第一天:惶恐、新奇

案例:因为我园是常年招生,小仪是学期中途入园的。

入园第一天是半日亲子活动。教师来园接待时蹲下身子与小仪交谈。她很快被活动室内各区域的活动吸引了注意力,但是当奶奶和妈妈消失在她的视线外时,她便会开始小声哭泣并急切地寻找。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了,教师牵着小仪的手与其他幼儿一起来到了户外大型器械旁,鼓励她与幼儿一起游戏小仪很快投入进去,忘记去担心妈妈和奶奶的消失。十一点,小仪要离开了,教师和全体幼儿对她说:“拜拜,明天见.”她也高兴地和教师他们说:“再见!

评析从儿童心理的发展来看,孩子出生三个月以后到一周,虽然有了自我意识的萌芽,并开始逐渐脱离自闭期,但作为独立人格的自我意识还没产生,运动机能尚未成熟。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一切方面都需要父母的帮助,是依赖性很强的年龄期。

等孩子过了一岁,能够步行了,可以用言语进行简单的交际了,于是,增强了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他们愿意走出房间,走出院子,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并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了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到了三岁左右,还随时表现出想自己作主的愿望和倾向。这个时期可以称为早期独立期或社会期。

由于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幼儿园前由家人看着,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要想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接受各种能力的锻炼,最好的办法是送进幼儿园,让他在集体生活中体验到友爱,互助,关心别人的乐趣,并且为了服从集体,还逐渐学会约束自己。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上了幼儿园懂事了,有规矩了。

一般来说,孩子从没有离开过母亲或家人,突然上幼儿园会感到恐惧,怕生,不愿意上幼儿园。但是,只要家长坚持送,及时鼓励,再加上幼儿园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吸引,一般孩子会由不适应到适应,由不愿去到愿意去。小仪从小由祖父母抚养,比较娇气,不曾离开过爷爷奶奶,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失去”亲人,内心感到恐惧、无助,表现得很不安,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孩子一去幼儿园就有情绪,每次要哭闹一番,且持续的时间较长,那就表明孩子的自我

3


识发展不充分,年龄虽然到了四岁,进入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的某些指标仍处于三岁水平以下。有这种现象的孩子往往和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娇惯有关。

但是小仪生活在农村,自由活动空间比城市幼儿大,而且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较多,使她逐渐适应了离开父母的守护,为今后上幼儿园打下了基础。所以性格开朗,不爱哭闹的小仪第一天入园并没有太强烈的反抗与焦虑情绪,很愿意与教师接触,并对其他幼儿游戏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对策1、入园后,教师应重视幼儿情感的培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幼儿期触觉最为发达,教师不妨多与幼儿肌肤相亲,亲亲幼儿的额头,拍拍小脑袋,拉拉小手。这样幼儿把教师当作陌生环境的保护者,减少了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想让幼儿信任你,就必须用爱心来打动幼儿。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记住幼儿的名字,幼儿由认同感,消除和教师之间的隔膜。教师还要通过开展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游戏中转换角色,幼儿行身体接触,让幼儿放松紧张的心情,和老师更加亲近。特别是早上入园时,教师除了进行晨检外,不管幼儿高兴还是哭闹,都应该给她一个拥抱,这种身体的接触对新生来说非常重要,能使她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老师更加亲近。

2、精心设计活动室环境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地要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因此,教师要精设计幼儿的活动室,让环境说话,调动幼儿的兴趣。而且环境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随着幼儿的发展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富有变化的环境要求教师在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不断地留心观察幼儿的兴趣,用心的来创设环境。别是针对新入园的幼儿看着眼前花花绿绿的世界,可以暂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短暂地忘记与家人分开的焦虑心情。所以,教师此时尽可能带小仪全面认幼儿园的游戏至始至终都牵着她的手,带她去观察各个活动区域,并带她户外活动,希望在幼儿园里找到一个她非常喜欢的活动,而使她乐意再次来幼儿园。

第二天:不知所措

案例“我要玩滑滑梯” 小仪825入园,教师主动和她打招呼并拥抱她,进入活动室后,她观望了一下四周,见其他幼儿都在各自游戏着,就嘴角下垂、眉头紧缩着小声哭了起来。这时教师把她搂到怀里问:“小仪,你怎么啦?”“我要玩滑滑梯。”她告诉教师。教师稍一沉思后,亲切地对她说:“好啊!那我们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滑滑梯吧。”于是教师把午饭前的二十分钟户外活动的时间提前到了此刻。重新回到活动室后,小仪仍没有参加其他区域游戏



4


上午音乐活动时,教师带着幼儿们去二楼活动室。小仪来到活动室,看了看音乐老师,又看了看周围陌生的环境,这时她又哭了起来,而且越哭越大声。教师忙说:“小仪,我们和大家一起唱歌好吗?”她却不停地摇头,一直重复着一句话“我要玩滑滑梯”这时教师果断地把她带出了活动室,没有参加音乐活动。

吃早点前,幼儿分批进入卫生间小便、洗手,小仪也跟着进去了。教师让她先观察别人是怎么洗手的,然后再让她自己洗。小仪挤出了皂液,两手搓了起来,很快她又把手冲干净了,没有甩手,手水淋淋地就抽了一张手纸擦起手来。教师夸她能干,并鼓励她说:“小仪,下次你如果记得把手甩干,边说‘一、二、三’再擦手就更好了。”教师说着边示范起来,并告诉她水如果滴到地上会让小朋友摔跤的。说完教师带她到柜子前拿了她自己的毛巾盒,并示意她拿了一个杯子到桌边坐下。

上午自选区域活动时,小仪无所事事,跟随教师到处走动。教师到音乐表演区示范转扇子时,她很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教师回答:“这是扇子。可以用来跳舞的。”说着教师把扇子递了过去,她拿着看了看又扔了回去,说:“我不要玩 ”接着她嘴一翘,一脸不高兴地小声哭了起来,并不断重复着一句“我要玩滑滑梯”。教师这次没有顺着她的意思,建议她在各区域活动中选一项活动,她表示愿意去数学区串珠。教师微笑着说:“你要串一条漂亮的项链,对吗?”她使劲地点头,说:“是的,我要串一条漂亮的项链给你戴!”旁边一男孩递给她一个管子,说:“你没有串这个。”她看了看,立刻拿了过来,但没有表示感谢。区域活动后,教师总结时特意拿出小仪串的“项链”,在集体面前表扬了她。

午饭前,小仪已经能自己洗手了。她刚一坐下,教师便对她说:“小仪,你的手洗得真干净啊!为了不让小虫子飞进去,我们一起来把手握起来吧。 于是她很快握起了小手。阿姨说:“小朋友请用。”她还是不动手吃饭,教师见她低着头,一脸的不开心,于是走过去喂了她一口,说:“啊!你的嘴巴原来有这么大,可以装得下这么多的饭菜啊,你想不想来试试?”说完把调羹递给了她。

评析:1幼儿入园首先要学习集体生活常规,幼儿学会遵守常规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对一个从没有离开过奶奶的农村孩子来说,离开农村是一个飞跃,离开精心照顾她的奶奶的身边,更是一个变化,一下子让她很难适应这个变化。所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过度中,她显得异常不安,甚至有时哭泣,她忧虑、惧怕、无助,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2社会适应能力上,小仪从一入园就寻求与成人,特别是与教师的接触,

5


但是在集体环境中表现得还不够积极愉快,还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即情感适应性较弱。所谓情感适应性是指个体具备一定的与其年龄相仿的对于他人情感的识别能力及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幼儿的情感适应性问题是较为敏感的问题,由于多数情况下,幼儿在离家离开父母后的情绪状态中,他们需要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群体对于他们都是一个个挑战,他们特别需要情感上的支持和依托。小仪在音乐活动时看到外教后哭,经后来了解不是因为她害怕外人,是因为她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而不安地哭。如果小仪的自我情绪的表达能力已经具备的话,就会有意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传递正确的信息给教师以达到她的目的,并且在游戏时接受同伴的建议时,也能够对同伴表示感谢。

3学习适应能力上,小仪初次尝试到数学区串珠,并得到教师极大的鼓励,她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幼儿学习的主人,应该发挥主动性,幼儿的主动性是需要教师来调动的。刚入园的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可能会无从选择,这时候就要教师引导幼儿去操作其中的某种材料。这种改变个性以消极迎合外界环境的适应方式,为的是不被排斥,是较低级的适应形式。此时,我们创设适宜的环境来让幼儿去适应,幼儿随着新的刺激物增多而不断地去适应时,幼儿的适应能力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成熟。这是一种保持个性积极参与外界环境 的活动,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成长,这是适应的高级方式。我们最终所要的也就是幼儿的这种行为方式。

对策:1、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开始教他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行为规则,当然要求的程度应该逐步提高。这是因为进入新的环境,面临新的要求,幼儿需要有相应的对付办法,教给行为规则就是教给他们适应集体生活的技能。否则,各个幼儿在家中养成的习惯不同,来到一个班上,如果不是一开始就提出统一要求,任其各行其是,集体生活常规不易建立,对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的能力也没有好处。幼儿初入园,一般不会独立行动,无论是集体活动还是个别活动都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帮助。教师把一日生活常规的要求贯穿在各项活动中,幼儿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大多数幼儿能在几天内初步学会。而班级的生活常规建立起来,幼儿创造了一种有条理、比较安逸的气氛,能使他们更快地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教师在一天之中把基本的生活常规都教给了小仪,让她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洗手,什么时候应该把双手握起来,她再也不会因为不知所措而惊慌哭泣。

2、以兴趣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幼儿是独立活动的个体,强行使其适应只会

6


引起更极端的适应不良:懦弱或叛逆。教师提倡以兴趣去激励幼儿鼓励幼儿与感兴趣的活动,在其中体验操作,尝试快乐,增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良好情绪,教师再给予鼓励,形成良性循环。当小仪对扇子好奇发问时,教师趁机让她尝试;当她开始留意数学区串珠时,教师又引导她去参与游戏这一切都是在企图找到她的兴趣。

第三天:尝试自立

案例:“我要自己吃” 今天午饭吃芹菜炒肉丝,小朋友都在吃了,小仪却看着碗里发呆。教师走过去,亲切地说:“宝贝,你看小朋友吃得多香啊!你也吃一点吧?”“我不吃!”她很固执地摇摇头。教师于是先让她为大家发毛巾,又对她说:“小仪,你当小老师,我们去看看哪个小朋友吃得最香!”教师牵着她的手,边看边问小朋友为什么要吃芹菜炒肉丝,好不好吃?同时还表扬了几个吃得好的幼儿。当走到最后一张餐桌时,教师轻轻地问:“小仪, 你这个小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吃,好吗?”她低着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把嘴凑到教师的耳边,小声说:“我要自己吃!后来,她虽然只吃了一小碗,但教师仍然表扬了她:“小仪有了新的进步,老师也为你高兴。到了明天,小仪又能多吃一点了,是不是?”

评析幼儿不能独立吃饭,并不是幼儿本身的问题,而往往是家长没有放手幼儿去尝试造成的。入园后,幼儿都是自己吃饭,没有人喂,这是一个很好的幼儿自己学习吃饭的时机。

对策:1、小仪个性较强,自尊心也较强,好胜不服输。对于这样的幼儿以采取激励的手段,及时鼓励她,以增强她的自信心。教师运用了这种方法使小仪自己想吃饭,而不再需要人哄着吃饭。

2、教师采用“以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利用其他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进行示范,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往,让小仪建立羞耻心和荣辱心。

第四天;留恋往返

案例“你还画啊,不回家啦?” 1630,放学了。可是小仪还跑去阅读区,一会儿又跑到教师身边。教师带她去穿衣后正要帮她戴围巾,她又小声哭了起来,说不愿意戴围巾。 这时她家人还没来,她便又跑回活动室,对刚才和她一起画手指点画的幼儿说:“你还画啊,不回家啦?”接着又跑去娃娃家,好象在观察什么。教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是娃娃家。”这时爷爷来接她了,她呜咽着被带走。

评析小仪离园时不停地在室内走动,好像要把所有好的东西都记在脑海里

7


带回家。显然,对于这个集体,小仪已经有了初步的依恋感,她在离去时会有隐隐的不舍,所以两次走到门口又折了回来。

从小仪的眼神和话语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想去娃娃家玩。其实早在入园第一天,她就特别关注娃娃家内幼儿游戏行为,了解了该区域的游戏规则。为什么会开始渴望进入娃娃家呢?原因是纷繁而复杂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情感需要使她想参与这个游戏。新生入园,刚离开亲人的怀抱、温馨的家庭,情感依恋的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而娃娃家是幼儿园里唯一一个有家庭氛围的区域,而且环境布置得极为温馨。

对策:1、注意个别差异,加强细化教育。要研究幼儿是否适应幼儿园生活,就要了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适应能力,这当然起源于观察,它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发展的关键。四岁幼儿的行为大多是真情流露,没有虚掩,这正是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好时机,观察了解细致有利于对幼儿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到正确的方法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进其适应能力的提高。当小仪在离园时向娃娃家内张望时,教师随即给予鼓励,而非对她说:“你该回家了,你别再去那儿玩了!

2、加强家园联系。小仪哭着被带走后,教师觉得奇怪。第二天与其家长面谈时才了解到,原来小仪怕坐三轮车,前两天离园时显得非常不安,甚至哭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加强家园联系,教师才能更好地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排除一切不利因素,这对幼儿适应在园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周:寻求与同伴的交往

案例上午自选区域活动时,她选择去美工区手指点画。画好后她自己去洗了手,然后跑去了娃娃家。她拿起电话听筒对一旁的青青说:“电话响了!”青青接过听筒听了一下又递给她,说:“是你爸爸。”说完青青走开,她就又接过听筒挂上了电话。她在娃娃家转了一周,说:“娃娃家真好看!”后来她又拿来一个薯片罐往娃娃嘴里倒,边说:“吃薯片,宝宝。”接着她又去用手拨弄小床两边的帐子。后又来到厨房拿了一叠碗到水池边,对另一个幼儿说:“把碗刷一下。”放下碗后又从桌上拿了一把刀,问:“水果呢?”她找来半个苹果,用刀切了起来,切好后给娃娃吃了。她又抱起娃娃,揉它的手,后又放下,对着镜子自言自语起来。接着又跑到床边摇着娃娃入睡,一会儿又抱起娃娃,说:“宝宝睡醒了。”这时候,其他幼儿都在各自忙自己的,没有人理会她,所以她就抱着娃娃跑出娃娃家,在活动室内穿梭。教师叫住她,说:“哦,你的宝宝她睡醒啦?刚睡醒最好



8


不要抱到外面来哦,她会感冒的。”这时,收玩具的音乐响起,她把娃娃送回小床上,并帮它盖上了被子。

评析:小仪已经开始在娃娃家的游戏情景中,寻求与同伴的交往。但是幼儿五六岁之前,比较自我中心,缺乏必要的专心和合作技巧但却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游戏另外加上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还只是以独立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联合游戏较少。即使游戏中彼此有一定的联系,说笑、互借玩具,这也只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只是幼儿游戏社会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看到小仪尝试与其他幼儿一起游戏分享玩具,但是并没有共同的目的,明确的分工,还只是各玩各的,幼儿之间的交流很少。

此外,小仪入园来已经从只寻求与教师的接触向也与同伴接触转变。她越来越多地观察同伴的行为表现,并尝试融入同伴的游戏中去。同伴给予了她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也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或榜样影响她的行为发展,即同伴是范型。童还没有足够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于是就常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衡量自己的尺码。所以小仪在同伴的影响下,自觉地把娃娃送回小床上,而且替他盖上了被子。促使她收拾娃娃家玩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对这个区域本身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支配她主动去收拾玩具。

对策1、创设游戏情景,用游戏激发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主动结交朋友。因为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是在游戏情景之中发生的,正是因为我园活动室有了娃娃家这一区域,小仪才能在这个区域内最先开始寻求与同伴的交往。

2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的形式,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学习人沟通与合作的初步技巧。布鲁纳和其他人的研究指出:“当儿童在34个人的小组中,无论有没有成人的情况下,谈话最容易出现。在周围情景中出现了某些有趣的事的时候,儿童最有可能加入到谈话中去”。并且由于幼儿常常说话语句不连贯,在过大的集体中,不仅胆小的幼儿不敢说,爱说的幼儿也很难有耐心听别人讲下去,而常常互相打断对方。因此利用小群体活动或游戏的形式可以给幼儿提供交好的交流机会。通过交流,幼儿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权利,从而克服自我中心,促进幼儿游戏向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发展,以利于他们的健康的成长。

3、利用同伴的榜样作用,逐步强化幼儿使用玩具的规则意识,并让他们学习其他区域的玩具整理。

第三周:学会学习

9


案例一:314日,十点左右,小仪从外面体育活动回来,准备上语言活动。这时她看到了正好来园参观的妈妈,妈妈和她打招呼后便走出了活动室,小仪当坐到地垫上时便哭了起来。她哭喊着要妈妈,要回家。教师把她抱了出去,她妈妈也闻声赶了过来。到了妈妈的怀里,她还是不停地哭着要回家。于是教师陪同她和妈妈来到户外滑滑梯那里。这里是她平常最喜欢玩的地方,但是她还是在妈妈的怀中不肯离开妈妈。教师又带她去骑小车,把她引到远处,让她妈妈走了才带她回活动室。当她发现妈妈不在时,她又开始大哭。吃饭时,教师故意让她发毛巾给幼儿但是她还是哭,教师喂了两口饭给她,但是她因为哭了太久而吐酸水吐了出来。于是教师给她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边喂她吃饭。吃完饭她很安静地看了一会儿书就睡觉了。

评析:小仪入园已两个星期,本来她在园的情绪已基本稳定,而现在因为母亲的突然出现,她情绪出现了很大的波动。她母亲长年不在家,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另外,她母亲急切地想知道女儿所在园的设备条件及适应情况,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长的这些担忧、焦虑会强化幼儿的焦虑。小仪见到久违的母亲又想想自己已经在幼儿园了,于是更加伤心,此时此刻只想紧紧抱住母亲,儿都不想去,什么都不愿意吃。

对策:1、要有效缓解幼儿入园的焦虑,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老师手上,相信老师有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家长放心,孩子才可以安心,并积极配合幼儿园作好入园准备工作帮助孩子顺利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没有特殊原因,家长不要去幼儿园探望幼儿以避免引起幼儿的情绪波动,影响幼儿正常的在园生活。

2坚持送孩子入园。家长应该具备理智的爱,为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狠狠心”,坚持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

案例二:315日,1005开始自选区域活动,小仪去了音乐区,但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旁观状态。1025她来到数学区,玩“拼小熊”。当还有最后一件衣服未拼上去时,她开始不耐烦,试了好几件衣服都太大,终于找到了目标,但她却把反面朝上放了进去,然后又左右放倒了,所以始终放不进去。最后在老师的提示下完成。这时音乐响起,她问教师:“收玩具了吗?”教师回答:“是啊,你听听。于是她整理好所有拼搭木块,放进盒子,把它送回了盒子10的家。



10


评析:四岁幼儿对外界刺激物的反映是敏感的,所以玩具的多变性,刺激了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小仪从教师引导去数学区串珠,到自己去娃娃家,现在她又开始自己选择更多、更有趣的游戏,而不再整天局限于娃娃家内。

对策1、教师投放材料时,注意层次性和多变性。在同一个发展目标区域内,教师准备了多种材料,是孩子从游戏中有更多的全面接触的机会,而且这些材料在每一周都有变化,不是固定的。

2、每次小仪新进入一个区域或操作一项新材料,教师都会悄悄地在一旁观察,必要时加以鼓励,从没有让她半途而废,因此她每天都敢于去尝试新玩具。教师还在游戏结束后,注意观察、引导她整理玩具,她已经学会了整理每个区域的玩具,而非只愿意整理娃娃家的玩具。

第四周:遵守规则

案例:“老师,我要去医院玩。 322日,自选区域活动时,小仪去了积木区,但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老师说:“老师,我要去娃娃家。

325日,自选区域活动时,她积极举手,表示很想去数学区。过了不久,她对老师说:“老师,我想去医院玩。得到教师的同意后,她很高兴地跑去医院。她穿起了“白大褂”,把听诊器往脖子上一挂,等待病人来看病。不一会儿,一幼儿抱着娃娃看病来了,她用听诊器在娃娃的胸口移来移去,很认真地检查起来。看完病,她还主动领着那个幼儿去药房取药。

评析学会学习是从会玩开始,学会玩就是学会操作玩具,包括良好的操作习惯和熟练的操作行为以及操作结束后得到的成就感。培养幼儿好学从激发和满幼儿的兴趣开始,我园教师根据幼儿感兴趣的点与幼儿一起创设了“医院”个区域,接着培养幼儿专注、任务意识、遵守操作玩具的规则,进行分组研究深入研究医院中幼儿各自感兴趣的方面。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小仪也很快投入进来,她主动要求去“医院”玩,并且在玩中找到了快乐。

区域活动的规则之一就是幼儿换区域时要经过教师的同意,这是为了控制各区域的活动人数。小仪想换区域活动时,已经知道要向老师说一下。这一行为看起来很普通,但是这反映出了她已经有了很强的规则意识。

对策1创设新区域后,先让幼儿随意(自由玩)从中观察了其发展起点,然后给予个别的引导和指导。

2、让幼儿在操作玩具后,自己提出该区域的活动规则。这样幼儿会自觉地遵守规则,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些规则。长久以后,幼儿会把这种意识迁移到以

11


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对幼儿入园适应的思考

(一)幼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

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幼儿社会化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这一转折的重要时刻,幼儿园与家长都有责任帮助幼儿顺利地度过入园适应期,使幼儿够愉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面对幼儿的入园焦虑等不适应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少幼儿不愿意、甚至害怕上幼儿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情感不适应。表现在依赖性强,感情上不满足,有不安全感,离不开父母。

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情感的不适应,其次是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孩子从出生到幼儿园之前的几年里,一直是生活在以血缘为基础,以母爱为主题的亲情氛围中。他们在家里享受人间最大的快乐,然而现在要被送幼儿园,不仅要面对新的环境,还要和很多陌生人相处,心理上就会产生严重的恐慌,缺乏安全感,表现为恋母情节严重,甚至担心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妈妈,出现“暂时性分离焦虑”现象,在行为上则以哭闹的形式表达。

2、生活不适应。表现在应该做的事不会做(如不会吃饭、上厕所等);作息时间与家里不同,表现出规则意识不足。

生活规律的改变是幼儿不愿上幼儿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入园前,幼儿在家自由自在生活,饿了就吃,想玩就玩,起居没有规律。上了幼儿园后,早上要按时上幼儿园,中饭点心要自己吃,游戏活动也有规定时间,这就使幼儿感到很不习惯,因而不愿意上幼儿园。

3、人际交往不适应。表现在不会交朋友,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4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他们的友谊概念还很淡薄,交往意识不强,较少感受到交往、维持长期友谊关系的乐趣,他们交往的乐趣更多的在于共同的活动,而非感情的联系。尤其是在今天的独生子女时代,幼儿在家里有好吃的一个人吃,有好玩的一个人玩,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入园后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幼儿产生一些矛盾,甚至为此

12


争抢东西。因此,幼儿入园初期较少与同伴共同活动,也体验不到交往的乐趣,使幼儿很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满足需要,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这些导致幼儿不愿入园的种种不适应,其实都是因为幼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个人需要的发展过程更多地像波浪式地演进,各种不同的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到另一级。例如,婴儿时期主要是生理需要,后来才产生了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青少年时才产生尊重需要,等等。幼儿入园年龄大都在24岁,这一时期占优势的主要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1、安全需要

到了两三岁,幼儿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这个陌生的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幼儿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生活,会感到恐惧和无所适从,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安全需要急需得到满足。面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以下思考:

1)入园前加强幼儿对环境的熟悉程度。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对环境的熟悉程度。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看看,各个教室走走、玩玩,和老师拉拉手,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这样可以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能提高他的安全感,并产生想到幼儿园的愿望。

2帮助孩子建立幼儿园脚本”就是让孩子在认知上接受幼儿园的一系列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及交往规则。

幼儿3岁左右的时候就形成了有关的关于事件的图示。比如孩子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和休息日去快餐店的表现肯定应该是不同的;在外婆家的表现和在自己家中的表现可以有所不同。孩子进入幼儿园时也会意识到这里的活动规则与其它地方不同。这种不适感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息加工能力,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感和无助感。所以,幼儿“新生”我们会鼓励家长在孩子入园的前几天在园内陪伴孩子活动。孩子来到陌生的环境后,如果有他信任的人在旁边,他就能安心,然后大胆地探索新环境。尽管很多家长有陪伴的愿望,却又怕要一直陪下去难以脱身。其实,如果处理得当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孩子逐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后,会对新玩具新朋友感兴趣,

13


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对家长的依赖自然减少。两三天后,我们的家长就开始“撤”了,有的孩子会哭一两声,但马上就拉着他所信任的老师的手,安心地玩去了。适应慢的孩子反倒是那些家长忽而来忽而去,没有得到充分安全感的那部分。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在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接受老师,适应与其他小朋友共同活动的生活场景,适应幼儿园环境,适应幼儿园的行为模式和行为规则,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才能更好的适应幼儿园以致将来学校的生活。

3)建立科学的一日常规和作息制度

幼儿园的常规对幼儿来说应该是积极的,幼儿一般都能够愉快的接受。新生入园后,老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常规,并讲解示范,这是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并进行适当的行为训练,是有助于常规的形成,二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幼儿园提出的要求,使他们知道现在是在上幼儿园,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差别的,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另外,把一日活动中集中的活动时间分成小块的活动时间,做到动静交替,室内室外交替。

2、归属和爱的需要

幼儿出生后的头几年生活在家庭中,已建立起和家人的亲情,后被送进幼儿园,幼儿暂时失去了母亲的爱,感觉自己没有了家。怎样满足幼儿归属和爱的需要,我从以下两方面论述:

1)塑造一个慈母形象,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感。

幼儿在陌生的环境里,最容易缺乏安全感,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则是形成安全感的基础。教师应该自觉地把老师和母亲的角色统一起来,而且突出慈母角色,对幼儿充满慈母之情,施以慈母之爱。在和新生的接触中,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话语、疼爱的眼神,使幼儿更加亲近教师、喜爱教师,进而感到幼儿园的教师就像妈妈一样可亲可爱幼儿园就想家一样温暖。

2)帮助幼儿结交朋友。

34岁的幼儿开始喜欢结交朋友,由于家中没有年龄相近的同伴,他们格外盼望着与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彼此接触的过程中,又因家庭环境及幼儿性格的差异,刚刚涉世的幼儿缺乏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很容易表现出“合群”与“不合群”幼儿的“合群”与“不合群”主要取决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因此,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他们懂得爱,并学会给予爱懂得爱就是让幼儿验爱的美好,知道父母在给予爱时所付出的辛劳,从而使幼儿产生尊敬、感激之

14


情。学会爱,即教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邻居家小伙伴有了伤痛,教育幼儿在情感上,行动上表示关心和同情。幼儿是否具有一颗爱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交友是否成功。另外,父母还应该多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在交往中引导幼儿从“自我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己与同伴的差距,学习同伴的长处,与同伴分享玩具和食品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体验交往的乐趣,培养互助的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

老师除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之外,更多的应该用游戏激发幼儿情绪,帮助幼儿主动结交朋友。如把喜欢与人交往的孩子和害羞的孩子坐一起,老师和他们玩“好朋友”的游戏,让小朋友自我介绍,然后再玩“猜猜他是谁”游戏,让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大家猜他的名字。等大部分幼儿都比较熟悉后,又可以玩“猜猜谁不见了”的游戏,让小朋友一个个的藏起来,大家猜。这样幼儿很快就会熟悉了,可以互相叫着名字,像老朋友一样。幼儿有了很多新朋友后,幼儿园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单纯的幼儿园了,他们会给幼儿园赋予很多涵义,幼儿园的老师就跟妈妈一样;幼儿园的玩具比我家的好;我家没有幼儿园那么多朋友;我要像在幼儿园一样和小朋友一起睡觉等。 (三)幼儿园加强宏观调控,促进幼儿入园适应

1、制定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园在这方面做的很好,有值得借鉴之处。我园对外常年招生并制定了专门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首先通过开放式的亲子活动与招生结合,后让幼儿分批入园。正式入园前,我园安排幼儿与家长来园进行体验活动,第一天新生由家长陪同来园参与游戏活动,第二天来园参加半日活动,第三天才是正式入园,家长只是接送幼儿不再陪在其身边。幼儿园应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和入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较为完善的新生入园适应方案,以促进幼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2、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

新生入园后,除了幼儿有分离焦虑,家长同样也会存在分离焦虑。他们每次在接送时都会向教师询问幼儿在园的情况,而这个时段又是老师特别忙碌的时候。因此,我园每一位幼儿都有一本《家园日记》,教师每天把幼儿在园的一日情况(包括情绪、进餐、入睡、学习活动、同伴交往等)记录在上面,让家长清楚地知道幼儿在园的表现,使他们对幼儿园、对教师、对幼儿放心。另外,《家园日记》有一部分是需要家长每天填写的,包括幼儿在家的进餐、入睡及学习动,还要家长记录幼儿所说的当日在幼儿园最开心的一件事,当然家长还可以在

15


反馈栏里写上自己的意见和问题。这样,在家长接送幼儿时,教师和每个家长只进行简短的交流沟通,避免在这一环节出现杂乱无章的现象。而且,《家园日记》也把家庭与幼儿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教师和家长更全面地了解幼儿各方面的需求,进而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在园生活。

3、新生分批入园,形成以强带弱、以大带小的氛围。

有的孩子以前上过幼儿园,她本来是不哭的,看到周围二十多个孩子哭成一片,结果这孩子马上对幼儿园心生反感,再也不想去了。孩子们都有互相影响互相仿效的心理,如果她来到一个快乐而安详的环境,自会受到感染。幼儿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他们之间言语、行为上的表现,往往会影响到周围的同伴,而良好的适应能力也能在幼儿间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全体幼儿共同提高和进步。儿分批入园,早入园的幼儿已经基本适应在园生活时,再进入一批新生,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使幼儿间形成互动,快速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参考资料



[1] 李燕 幼儿情绪智力的发展与培养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12月第一版 118

[2] 许政涛 走向学前教育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月第一版 140 [3]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月第二版 324 [4] 赵寄石 赵寄石学前教育论稿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月第一版 260 [5]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 普通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43 [6]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 上海学前教育



1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6ac969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