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欢迎阅读!
名
1.政治抒情诗
词解释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 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 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 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3.新生代诗歌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 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
反思文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
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历史感)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
农村题材: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 何士光《乡场上》 贾平凹的《腊月.正月》 张炜《秋天的愤怒》
城市题材: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长篇小说《新星》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张炜《古船》等。
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朦胧诗: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枣树的故事》、《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格非的《迷舟》、《敌人》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等。
2 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3)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归来的诗】在文革结束后到80年代初的一种普遍的诗歌主题。特征包括:个人心理情绪的自白性质、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以感情的直接书写为特质的诗歌表达方式。创作主要人群:如艾青、公刘等;如牛汉、绿原等;如陈敬荣、郑敏等。代表作有《悬崖边的树》、《鱼化石》、《唉,大森林!》、《光的赞歌》等。
知青文学:作者曾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也包括活来的生活道路。代表作家:韩少功、王安忆、史铁生、张炜、张承志、张抗抗、梁晓声、陈村、李锐、孔捷生等
【莫言】
中国当代着名作家,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1955年出生,在家乡上小学,“文革”期间辍学务农,1976年应征入伍,后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由于丰富的感觉于想象力受到读者与评论界的关注,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更大反响,一举成名。莫言80年代以来创作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将对故乡高密的记忆作为故事背景展开,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表现了开放自己感觉的感性化风格,采取一种天马行空、不受拘束的叙述方式,心理的流动、跳跃、联想成为了叙述的角度与驱动力,同时带有大量的感官意象,从而创造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等,主要作品集有《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怀抱鲜花的女人》等。曾获得第二届红楼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等奖项。曾经被文学评论家贴上许多文学标签,他们时而说我是“新感觉派”,时而说我是“寻根派”,时而又把我划到“先锋派”的阵营里。对此我既不反对也不赞同。好的作家,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创作,他甚至不去关心读者对自己作品的看法。
作家在对话交流时,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文字必须抓住社会热点,否则文字就是一纸空文。”“文学揭示了人类的普适价值。歌德晚年提到世界文学的概念,世界文学也是文化交流,了解各种文化观念。今日我们发现,歌德的世界文学概念已经突破了文学的范畴,多样性的思想是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这也是对歌德文学理想的实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37f591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