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欢迎阅读!
狂人鲁迅的魏晋情结 摘要
刘半农曾赠与鲁迅一副对联:“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欣然接受,认为此联的形容非常恰切。1906年,鲁迅弃医从文,师承章太炎,章在魏晋玄学的根底造诣深深的影响了鲁迅。鲁迅后来评价魏晋文章的整体风格为清俊、通俗、少顾忌、悲凉、激昂和慷慨,而这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风骨。 关键字
鲁迅;十年沉默;魏晋玄学;竹林名士;嵇阮狂人 作者简介
李佩颖,汉语言文学1302班 指导老师:XXX
一、引言:十年沉默期的魏晋交流
鲁迅1909年由日本回到中国再到1918年发出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其间大致经历了十年,被学术界习惯性地称之为“沉默的十年”。 这十年间,鲁迅怀着文人与地域不可分割的神妙联系,从辑录古籍碑帖中身临其境地回到魏晋时代。他主要辑录和校注了《嵇康集》、《谢承后汉书》和《会稽郡故书杂集》、,嵇康和谢承也都是绍兴人,其中曹聚仁在《鲁迅评传中》记载,1913年前后,鲁迅编校《嵇康集》,嵇康的诗文前后不知看了多少遍,并称赞“世间更无善于此者矣”。可见鲁迅从中获得颇多启发。他在《会稽郡故书杂集》“序”中说:“禹勾践之遗迹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故辑录此书,“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实际上这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是鲁迅首先希望“眷念”与“景行”的。以会稽郡为中心的浙东越地素以“报仇雪耻之乡”著称,而魏晋文人则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反叛基因的异端。鲁迅无疑是要吸取抵抗黑暗的力量。“浙东风情,魏晋感受”这两样构成了鲁迅的生命之根。特别是对集二者于一身的嵇康始终保持爱好。
在鲁迅看来,嵇康“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刚肠嫉恶,轻肆直言”【1】鲜明地体现了浙东和魏晋源远流长的反叛血统与复仇精神。鲁迅对于嵇康的认同,达到了激活越地,贯通古今的效果,从而构成他内在认识的前提。而我们研究鲁迅,这些是无法回避的,即是“知识价值阐释与玄学倾向”【2】 二、鲁迅关于魏晋风度的认识
“魏晋风度”的提法,首见于鲁迅1927年7月的一次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果魏晋情结是鲁迅的一种认识前提,那么这篇演讲就是将其转化为现实情怀的实践。 整篇演讲逾万言,从汉末至魏晋,分别论述了政治家兼文人的三曹父子,以孔融为异端的建安七子,以何晏为首的正始名士,以嵇阮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最后再到采菊东篱的陶渊明。虽所论颇重,信息宏大,但重点明显,虽然曹操父子是改造文章的先师,但鲁迅认为自己“不是曹操一党”,介绍孔融、祢衡不过是以“气”为主,谈何晏一尚空谈二服丹药,对于陶渊明的超脱世外也不以为意,全文的核心还是为“受了很大的冤枉”的嵇阮平反一节。【3】 在此处,鲁迅对嵇阮的反叛有着深刻的理解——表面上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毁坏礼教,而本心深处却是迂执地笃信礼教,将礼教奉为至宝。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矛盾与悖论?因为他们不满当权者将礼教肆意玩弄,变成政治斗争的工具,看似崇奉礼教,实则为亵渎,是用以自利。然而他们又是那么渺小孤独,无计可施,在黑暗中和着万般无奈激而变为心口不一的狂人,外在看来潇洒放旷,内心却是痛苦不堪。而在溺酒方面,鲁迅同样认为是无奈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生于乱世,不得已,才有这样的行为,并非他们的本态。”
可以说鲁迅不仅最深入地走进了临渊而啸,曲肱而歌,诗酒清谈,抚琴而坐的竹林七贤,并体悟到他们放浪形骸背后的残酷哀伤。鲁迅将自己置身于压抑的魏晋时代,感同身受的精神历程,孜孜不倦的沟通交流,仿佛已经超出学术范围,达到相依相偎的亲切认同。 鲁迅关于魏晋文章的体悟
鲁迅首先对汉末魏初给出了准确定位:“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到了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汉末政局动荡,董卓专权,操挟天子,政治特色是“尚刑名”和“尚通脱”。“尚刑名”成就了文学上简约严明的风格;“尚通脱”为各种异端思想和外来思想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成就了文学上的随便恣意。鲁迅不落窠臼,他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说他做文章时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史书上说他“登高必赋,及为新诗”。又说他“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任用了孔融、王粲、陈琳、刘祯、阮瑀、应瑒、徐瑒等一批文人,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而曹丕与其父一样,同样热衷文学。并以其“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的才华,很自然地成为这个文学集团的中心人物。他在《典论·论文》中说“诗赋欲丽”,“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鲁迅在文章中将魏晋的独特美格总结为“清俊、通脱、华丽、壮大”。到了曹魏末年司马氏掌握了军政大权。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势和政治风暴此起彼伏造成了此时的文人崇虚尚玄,藐视礼法,追求自由的特点,“竹林七贤”是为代表。七人中创作成就最大也最为鲁迅推崇的是嵇康和阮籍,鲁迅在文章中费了大量笔墨来谈论二人,包括人格阐述,他说“嵇阮二人的脾气都很大;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极坏的”。以及创作研究“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 “师心使气”语自刘勰的《文心雕龙》:“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所谓“师心遣论”,就是以心为师,创造性地发挥议论;所谓“使气命诗”,是凭借一种气势才气作诗,充分显露个性才情。鲁迅对此十分认同,觉得是嵇阮创作的秘诀。同时,嵇阮的文章看似闲谈,实际严密,正所谓:“嵇文长于辩难如剥丝,无不尽之意”,“析理绵密,亦为汉所未有”【4】。 三、鲁迅创作中的魏晋投影
以嵇阮为主的魏晋情结一再地被鲁迅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鲁迅所塑造的一些异端、狂人、疯子等形象就是集中体现,这些人物大致的共同特点是与世俗庸众所对立但同时又深爱着。“狂人”在我们心中应该是与世俗不妥协与民众不和谐,爱批判,忿不平,敢反抗这样的胆大包天形象,但与常理不同的是,这些狂人虽桀骜不驯,但未必是强者,甚至怀有温情,正言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5】。 首先,我们来看以旧式文人为代表的这一类,以《孔乙己》为例,由于科举不第而麻木沉落,成为民众的笑料,但读书人特有的面子重、脸皮薄,加上被冷漠势利嘲讽排挤无疑被惨痛地践踏尊严,加速灭亡。但在衣衫篓缕的颓唐外表下,对于孩子们却表现出了纯真善良,并从不拖欠酒钱,保持着基本自尊。再来,就是以早期革命者为原型的创作,代表人物是《狂人日记》里的狂人,《药》里的烈士夏瑜。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驱者,最早从沉睡中苏醒,他们试图唤醒其余的同胞,结果却事与愿违。不仅不被民众理解,又被统治者剿杀。最后在鲁迅的晚年,他频繁思考死亡的问题,临终前写下散文《死》。文中将自己划为“无神论”的“随便党”,指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命百岁,而在于满足个体欲求,顺乎本性的生活。这是洞穿人生的旷达与超脱,认为只要敢爱、敢恨、敢自我、敢表达,死后则随便处置,这是鲁迅的狂人态度,魏晋风度,托尼深度的一次终极总结。 五、魏晋情结在鲁迅生活的反映
鲁迅和嵇阮等魏晋名士都是生活在恐怖时期,当权者对于他们这些不合作甚至反叛的知识分子都怕得要命,恨之入骨。“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6】。而长期遭通缉,生活无保障,但拼命工作的鲁迅显然有着相似命运。他一再提出“人生苦”的命题:人间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f0e48df03d8ce2f01662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