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_0》,欢迎阅读!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班级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班级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安排难度大、班主任工作压力大、学科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少、学科教师难以树立威信等。针对这种现象,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是现阶段提高班级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分析与探究如何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标签: 班级管理模式;创新;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我国目前的中小学,其班级管理模式大多数是以班主任管理为核心的,在此现象下,班主任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这种班级管理模式逐渐显露出其缺陷。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
本文以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为试验基地,從调查目前班主任管理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从而探索创新班级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学习共同体的方法。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
自我国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共同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被应用于探索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工作当中。“共同体”,起先是一个社会学上的概念,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最早把这个概念引入到教学、教育概念之中。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基层学习集体,由教师即助学者与学生即学习者构成,其载体为完成学习任务,主要目的为促进全体组成人员的全面成长、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并通过分享、交流学习资源和人际交流沟通相互促进与影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思想不断地引进,学习共同体也逐渐受到我国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对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二)构建新型班级管理模式 。
经过研究与探索,笔者取得了学校的同意与支持,组织构建了以学习共同体与班级管理组相结合的班级管理模式,取消了目前班主任称谓,将所有的任教教师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使教师的教学、育人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构建了一种全员都参与其中的班级管理方式。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将一个或两个班级全部的任课教师集合起来,构成班级管理组,班级管理组中的全部成员都应该对班级管理工作负责;班级管理组内采用了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一位组长,由组长指导与分配班级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的要求,并按照要求对班级管理组成
员组织实施自我考核,将小组内部的个人考核与学校对班级管理组的集体考核合理地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考核模式。其次,在班级内,由学生组成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其指导教师由班级管理组的成员进行分工,以教师对学习共同体的管理实现对班级的管理;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实现其自我管理与自主发展。
二、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推进措施
(一)用评价改变行为 。
在此次试验的初期,笔者经过反复的试验与论证,将原来单独进行的教学评价与德育评价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了新的考核班级管理组成员的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学期末,笔者举行了全员评价会议,使学生与班级管理组的教师坐在一起,以不针对个人、只针对工作为原则,衡量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贡献率。在评价结束之后,针对评价结果,再对班级管理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例如,有的任课教师、学生出现了“反正贡献率不高,差不多就可以了”思想,针对这种想法,对评价制度做出了修订,对任课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进一步地细化,奖励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与学生,用评价改变教师、学生的行为,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参与、配合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
(二)促进思想融合 。
应该将教师的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合起来并逐渐地形成合力。例如,在当下,有很多学校不敢组织学生进行外出活动,担心会因为管理工作不到位产生一些问题,笔者通过班级管理组的有效管理,不断开展了校外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按时间段由班级管理组分配带队指导教师,组长负责最后的时间段,安排学生的返回工作,在教师进行对接时,会早到5-10分钟,做到了无缝衔接。这样互补不仅提高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也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将任课教师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增加了管理人员,但是每个教师的教学、教育、管理理念都不同,这些观念都有着各自的优势。所以,想要提高班级管理效率,让教师不同的观点相互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实验中学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召开案班级管理组案例研讨会、组长交流会、工作分析会等,使教师的不同观念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发挥特长、分工合作、求同存异的思想基础,使班级管理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打破传统、积极创新 。
在历史的洪流中,新的事物必然会受到旧事物的阻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也受到了传统管理体制的阻碍,在实施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时,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教好就行”、“自己能力有限”,没有支持、参与改革。面对这种现象,制定了捆绑式的、刚性的评价制度,打破了任课教师的惯性思维,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教师在推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迟疑、观望、推卸等不良心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ea45072e6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