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于细微处见真情》,欢迎阅读!
于细微处见真情
——试从细节入手分析《项脊轩志》隐含的深情
湖州中学 乐赟
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在散文中则往往通过记叙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琐事来表现自己对亲人的至亲至爱。所以,他的文章往往于细微之中见出真情,初看平淡无“情”,细看则感情深挚动人,这在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得以体现。通过对此文细节的品味,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隐含的情感,更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受到深刻的启发。
在《项脊轩志》一文中,作者表达了三世变迁的感慨和物在人亡的悲痛。其中最为感人的是对他生命中三位女子的追忆。写祖母,作者以“吾儿,久不见若影,何日竟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等话和“以手阖门”“持一象笏”两个动作,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关爱至深,望其成材的丰富情感。在写母亲时,只用一句“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便将母亲对儿女的关切和爱怜的心情表现地淋漓尽致。正是通过对细节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哀伤和思念。在情感达到最高潮时,“语未毕,余泣,妪亦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另人长号不自禁” 两句叙述直抒胸臆,深切的表达了自己的绵绵哀思。这些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因为学生普遍具有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而易于理解。
但在细读下文可以发现,作者对亡妻的追忆中并没有半句抒情的话,而是用简短的语言记录。记录亡妻的唯一一句对白也是转述别人
1
对项脊轩的询问。这不禁使人产生疑惑:“难道作者对亡妻之情尚不及祖母和母亲?”如何使学生理解作者对亡妻深挚的夫妻之情呢?我们仍然可以从细节入手,慢慢品味。
先看文中集中描述的作者和妻子生活的几个片段。
第一个片段描写亡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一个“时”字,一个“或”字,表明了两人甜蜜的爱情。一个“问”一个“学”字,表明两人有问有答,有学有教的氛围。短短一句,仿佛看见项脊轩中的柔情蜜意,听见项脊轩中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快乐的生活!对比著作此文时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越发使人心碎。
第二个片段写亡妻从娘家回来,诉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阁子即项脊轩)”亡妻的话虽不是对丈夫的思念,不是对家人的问候,但相爱之情,却呼之欲出。阁子是夫妻生活的主要场所,夫妻相处的朝朝暮暮,都化作了阁子的记忆。阁子不仅是归有光常常提及,亡妻也一定常常挂在心上。从亡妻的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亡妻回娘家后一定开口闭口少不了提阁子,这才会惹的好奇的小妹妹门禁不住发问:到底什么是阁子。而后,亡妻回来转述小妹妹们的提问,我们可以想象,亡妻当时得意之情,一定溢于言表。她把对丈夫的爱寄托在了这小小的旧南阁子中了。做丈夫的,当然是心领神会。一语之中,亡妻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怎不叫人伤心欲绝。
其三,妻子死后,作者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这看似平淡的语句,却可以看出作者所隐含的极大痛苦。当年的项脊轩狭小破败,作者却兴致盎然,甘之如饴,正是因为有妻子与之朝夕相
2
处。而现在,室坏不修,可以想象,必定是怕睹物思人,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在这七字中。
课文最后,以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作为收尾,可以看做是情感的最高潮。物还在,人已逝。仿佛昨天还是“小轩窗,正梳妆”与妻子柔情蜜意,转眼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再也无法看见听见妻子的音容笑貌,使人肝肠寸断。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样的情,这样的爱,只能让人感叹:“不思量,自难忘!”细细品来着实惨恻隽永,感人肺腑。
通过对以上几个片段的品读咀嚼,学生在文章前半部分对作者怀念祖母和母亲的情感凝聚的基础上,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妻子痛彻心扉的哀思,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在学完本文后,学生也会由衷的感叹作者于细微处见真情的精妙笔法。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c35ad99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