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生平简介

2023-05-01 03:31: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柳公权生平简介》,欢迎阅读!
柳公权,生平,简介
柳公权生平简介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历十三年,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字诚悬。其祖柳正礼,唐邠州士曹参军,其父柳子温曾任丹州刺史,其兄为唐名臣柳公绰。

宪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岁的柳公权进士及第,当年宏词登科。从此,柳公权开始了漫长的仕途生涯,竟然历仕七朝: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宪宗时,柳公权任秘书省校书郎。“李听镇夏州,辟为掌书记”《旧唐书》。李听与柳有此交谊,故柳晚年还为其书过碑。

穆宗即位,柳公权入奏事。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朕于佛寺见卿笔迹,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迁右补阙,司封员外郎。从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书禁中。皇帝的宠幸、生活的优裕,并不给柳公权带来欢乐。他内心却有无法排遣的苦闷与隐隐的羞愧。他酷爱书法艺术,但他不想以此作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时时跃动在胸间。而随从皇帝的侍书,其地位仅与“工祝”一类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绰曾写信给宰相李宗阂,云:“家弟苦心辞艺,先朝以侍书见用,颇偕工祝,心实耻之,乞换一散秩。”于是改为右司郎中,累换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馆学士。

唐文宗颇爱柳公权书法,又召为侍书,迁谏议大夫,后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开成三年又转工部侍郎,累迁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授右散骑常侍。宰相崔珙用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宣宗时,左授大子詹事,改宾客,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复为左常侍,国子祭酒,历工部尚书。

懿宗时,咸通初年,柳公权改为太子少傅,改少师;在咸通六年865年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

柳公权仕途通达,只是在八十二岁那年,因年老力衰,反应稍迟钝,在上尊号时不慎讲错,御史弹劾他,结果被罚了一季的俸禄。各朝皇帝都爱他的书法,爱他的诗才,甚至他的谏议也乐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许时间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宫中,在皇帝身边。其一生,一直在不断地为皇家,为大臣,为亲朋书碑。柳公权颇像一只关在禁笼中的金丝雀。这样的生活使他缺少壮阔的气度、宽广的视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颜体一碑一碑曾不断地变,柳体在其成熟以后变化较少;颜真卿像奔腾咆哮的洪流,柳公权却似流于深山老林的洞水。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情调。

柳公权在唐代元和以后书艺声誉之高,或世无第二人。当时公卿大臣家为先人立碑,如果得不到柳公权亲笔所书的碑文,人们会认为是不孝行为。而且柳公权声誉远播海外,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员,曰:"此购柳书。"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说:"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啊!"

他最初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广泛浏览近世各家笔迹,形成自己遒劲、妩媚的书风,自成一家,称"柳体"。柳体以创造一种新的书体美,征服了当代,也赢得了后代,"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五代时杨凝式卓然雄立,对唐代颜、柳之书学多有继承并发扬。苏轼

:"自颜、柳没,笔法衰微。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风。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设者。"《邵氏见闻录》亦云:"凝式自颜、柳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绝。"这是唐以后学柳书而能自出机杼的一位承前启后的卓越书家。再如僧人应之,俗姓王,闽人,《南唐书》称其习柳氏笔法,以善书冠江左。这说明五代十国虽干戈纷扰,书学转入低潮,但唐之流风遗泽犹存,学颜学柳一脉未断。[1]

宋代书学复兴,且从唐代的重法中走向重意的新境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书风。有宋一代非常推崇颜书、柳书,其学柳书者不可胜数。石曼卿学颜,也汲取柳之风骨,正如范仲淹为他作诔文《祭石曼卿》中说:"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为神物。"四家学唐而各有所近,如蔡襄学颜,苏轼尤近颜,黄庭坚近柳,米芾近褚。其实宋四家都经历过颜与柳的书学殿堂,自得自悟,都能巧妙地化入自己的书艺中。蔡襄字君谟瓣香颜书,但亦精柳书,认为《阴符经序》"善藏笔锋",是柳书之最精者。董其昌曾说:"余曾见柳诚悬小楷《度人经》,遒劲有致。蔡君漠《茶录》,颇仿之。"《画禅室随笔》董乃深识柳书三昧者,此说可窥蔡学柳之一斑。苏轼也为柳书知音,研习甚深,评论警策。他虽不以柳书为面目,但融取精蕴。《山谷题跋》云:"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如柳诚悬。"黄庭坚也学柳,结体紧结,实源于薛曜、柳公权。《寒食诗跋》自云"于无佛处称尊",敢与其师分庭抗礼。"此跋即糅合柳书、《瘗鹤铭》的特色,参以己意,融气势、韵趣于一炉,纵横挥毫,而意志悠然"侯镜昶《书学论集》。黄庭坚学柳深得其蕴,钱泳《书学》中就说:"山谷学柳诚悬,而直开画兰画竹之法。"米芾虽曾贬斥柳书,但他又赞扬"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气清健,无一点尘俗。"《书评》两者似乎矛盾,但又确实存在于柳书之中。而米芾自己学书过程是由颜真卿而至柳公权,由柳而欧、褚,后研法帖,入魏晋之境。米芾说:"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宝晋英光集》卷八后来他偏激地贬斥柳书"丑怪恶札",可谓数典忘祖。宋僧中也多有学柳书者。如释梦英,正书学柳。明杨士奇云:"梦英楷法一本柳诚悬,然骨气意度皆弱,不能及也。"其书《夫子庙堂记》石存西安碑林,可称柳书嫡脉。释正蒙,书得诚悬法《石墨镌华》;释梦贞,善柳书《皇朝事实类苑》;释瑛公,独杜门手写《华严经》,精妙简远之韵,出于颜、柳《石门文字禅》;释思齐,书师柳公权,有所书《放生池碑》在杭州《书史会要》,如此等等,不复遍举。这可能与柳公权写的《金刚经》名闻遐迩有关。在宋代,柳体像颜体一样,借助于刻书印刷而进入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宋代刻书,在北宋大抵是用欧体笔法。南宋以后,则兼用颜体、柳体。当时的闽本,就多用柳体字;而江西刻本有的也用柳体,或用颜体;而蜀本就多用颜体。其时颜体较为时尚,而又以欧、柳二家书法刻版最为美观,可见柳书在唐宋书坛蜚声播誉,柳体又广泛地渗透于民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879468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e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