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存货盘点报告》,欢迎阅读!
存货盘点报告分析
三,盘点结果及变动原因(具体见Excel第二份报表“库存帐实汇总金额对比")
本次盘点,账面数量与盘点的实际数量存在差异,本次盘点帐面库存金额为 元,实际盘点金额为 元,暂时盘亏金额为 元,盘盈金额为 元,未盘点金额为 元,差异金额占盘点帐面金额约5%,差异率比较大。
差异原因:(1)差异金额主要体现在半成品和返修品库上,主要还是历史返修品管理不善导致,对于返修品没及时处理,很多返修品和流动性不大的产品都是在以前罗军抽屉里找到,而且存放非常混乱。其中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差异主要是流动性不大、价值高的FDT200的硬盘盒半成品和FKT160的U盘,金额高达 元和 元。(2),另外一个差异就是已调到返修库品的包材物料,512M、1G的Flash和40G、80G硬盘没有全部找到,导致返修品库差异达到 元左右。(3),未盘点金额约 元,主要为标贴、铭牌、说明书、条码、包装盒。
四,盘点存在问题
存货作为公司重要的资产,其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利益,优化存货管理,不仅能够盘活资金,提高资金的周转利用率,间接上也有利于拉动销售,提高公司业绩。上次杨林已经把我们在盘点时部分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在这里,我本着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把我在盘点时所遇到的问题总结一下,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把存货管理仓库管理进一步完善,把存货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
问题所在:
1,大部份的原材料包装上没有标贴,相似类别很难区分,提高了盘点差错率。
2,已成呆料的物料没有及时处理,和正常流动的物料混淆在一起,生产已报废的物料没有及时进行处理,和返修品再次混淆在一起,盘点时区分不开来又再次纳入盘点范围,再由技术人员重新测试,重新调整进入系统上数据,然后再重新报损,不但增加工作量,也浪费时间,浪费人力资源.
3,返修品没及时退还供应商或工厂维修。
4,以前盘点写上的存货卡片,没有执行每次进出库数量进行结余,降低了盘点的效率. 5,由于空间的限制,存货分区不明确。 6,分工不明确,部门间协作性非常差。
7,盘点工作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很多时候就像抽皮影戏,缺乏积极性.
8,盘点跨时长。存货盘点要求的是一个时点上的数据,而不是一个期间的数据,盘点拖的时间太长,为不影响销售,又继续在出货,这样也会导致帐实不符的问题。
9,盘点流程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缺少复查复核人员.比如说我和杨林参加了盘点,登记、统
第 1 页 共 3 页
计方面还是由我来登记、统计,有出入的数据,最后由我和杨林来复查,特别是涉及数量非常大的物料,我不敢保证数量是100% 的准确,这时候复查应该由另外的同事来执行,保证数据准确性,保证帐实一致。
10,对于帐实不一致的产品,最终又找到实际产品的数据,应该由生产或者仓库说明原因制作
调整表格,最终才能在管理系统上调帐。
五,盘点意见
针对公司盘点的情况,以及在盘点遇到的问题,我提几点盘点方面的意见:
(一),完善仓库管理,做到制度化、标准化。根据公司仓库管理制度,做好收发管理、品
质管理、安全管理。 (二),明确盘点流程 1,盘点前。
(1),仓库管理员需将还未有编码的存货通知生产中心及时补编编码,做好物料标识. (2),盘点前仓库人员需对货品先进行分区摆放确定盘点区域,存货以产品区、半成品
区、返修品待检区、物料区、电子类区、包材区分成几个区域,提高盘点进行时的效率。
(3),由领导指定一个盘点统筹者,其他参与盘占人员必须服务统筹者的工作安排。 (4), 制定盘点计划,进行人员分工,确定盘点人员,复查人员,登记人员、统计人员,
可以2个人一个盘点小组,确定复查比例,盘点差错率,并由相关人员签字明确责任。
(5),明确关于盘点奖罚制度。对于已签字确认的盘点人员、复查人员无故缺席的有明
确的奖罚制度。
(6),确定盘点时限,严格按时进行盘点.个人觉得为了不影响销售和进货,可以利用周末
两天不进货不出货的时间进行盘点,如果人员安排方面合理,一次盘点两天基本可以完成,至于占用到大家休息的时间,相关参与盘点人员也可以进行调休。
2,盘点开展时。
(1),盘点人员一经签名确认,就必须按计划行事,认真负责,规范统一;不出现重盘和漏
盘。由于人为过失造成盘点数据不真实,相关盘点人和复查人要负责任。 (2),盘点登记人员认真填写存货卡片,名称、货号、规格必须明确,数量一定是实物
数量,真实准确。
(3),复查人员应以金额大、单价高、容易出差错的产品及物料进行抽取,并在抽查栏
签名确认,。
(4),复查人员根据初盘数据,抽取时发现差异的应该由仓库主管参与重新盘点并更正
初盘数据,对于高于确定差错率的区域货品进行重新全盘。
第 2 页 共 3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728168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