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陶渊明诗文意象中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2022-11-14 03:17: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读陶渊明诗文意象中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欢迎阅读!
陶渊明,隐逸,意象,诗文,中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读陶渊明诗文意象中的中国古代隐逸文化

作者:朱燕

来源:《文理导航》2012年第16

【摘 要】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隐逸的象征意蕴。本文避开一般意义上的解读,而是从隐逸文化的角度来观照,深入剖析陶渊明诗文核心意象所表现的隐逸情结和所蕴含的隐逸文化,从而阐明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与其文学创作的典型意义。 【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文化;意象

陶渊明发展了中国的田园诗,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因平淡自然、含蓄隽永、意境深邃而被后人称道,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一系列的核心意象。这些意象使他的独特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常借用意象来抒情言志。正如《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这就是说,诗歌创作中常借助一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并把意义蕴含其中,用来更好地表达某种感情。此时,物是带有作者主观感情的了。所以意象作为一个审美概念,主要指存在于创作主体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包含着创作主体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

隐逸作为古代文人的一种常见的处世方式,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可以保持他们的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同时入世出世,是古代文人必须面对的话题,他们始终纠缠在仕与隐之间。所以,种种原因及传统形成了中国古诗词文化中独特的隐逸文化。隐士文化其精髓是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名、珍视自我、向往自由的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隐居林泉山水,漫游之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是古代隐士们的生活常态。而陶渊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阅读他的名篇佳作,我们不仅可徜徉于恬淡自然的田园风光,还可被其中的隐士情怀和文化所感染。因为官场生涯使他认识到只有皈依自然才能摆脱束缚人性自由的污浊官场,所以其诗文中包含着象征隐逸意蕴的核心意象。陶渊明正是凭借这些重要载体,将他独特的人格精神外化,也使得我们能一窥古代文人在儒道传统下仕与隐的纠结和矛盾。而历代文人也极推崇这些蕴含隐逸文化内涵和哲理的核心意象。之后的文人每当遭遇人生低谷时,常用漫游于青山绿水间来稀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陶醉于自由闲散的生活来抒发隐逸之志。所以,陶诗的探索无疑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隐逸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剖析陶渊明诗文核心意象所表现的隐逸文化和情结,这些核心意象不仅使陶诗呈现出特有的审美情趣,而且也透视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自我完善的决心。

在中国文人们看来,求取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一种精神需要。中国尤其中晚唐至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内心宁静、清静恬淡、超尘脱俗的生活……自然适意、不加修饰、浑然天成、平淡幽远的闲适之情,乃是文人士大夫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以自己的生活为素材,进行诗意的处理从而营造出的诗情画意和超越世俗的精神世界,成为对后代文人充满感召力的审美理想,是饱经风霜的古代文人们找寻的精神家园。陶诗往往以自然平实的语言来描绘美好的田园山水,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加工,流露出亲近自然的渴望。其中一些具有特殊生命含义且符合隐士审美情趣的核心意象,千百年来备受推崇,堪称经典。如,鸟意象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鸟是爱情的象征。《古诗十九首》中,越鸟巢南枝,鸟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然而,上述作品中,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而陶渊明将之联接起来成为意象。《杂诗》其五中,骞翮象征远逸的人生志向, 用高飞的鸟比喻宏大的抱负,平淡之中似见雄奇豪放,表达了作者对飞鸟、高鸟的向往。彻底归隐后,鸟意象发生了变化, 倦鸟、羁鸟、归鸟取代高鸟、飞鸟出现。《饮酒》中诗人借助羁鸟的恋和池鱼的思构成了意象的寓意美。这既表达了诗人对羁鸟的同情,更是流露了自己辞官回归自然的心迹。语气虽平淡,但平静中见波澜。这正是距离化的语言营造出意象的含蓄美。从中我们仿佛看到厌倦官场且疲惫不已的诗人的影子。《归鸟》这首诗通过对中心意象归鸟的生动描写,使归鸟的生动形象与内蕴情志交织在一起,表露了返归园林后的怡然自得及欣喜满足的心态。随着天灾人祸的降临,归隐后期的生活日益潦倒,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这时期的鸟意象变成了孤鸟。如《咏贫士七首》其一中,孤鸟将众鸟之群飞与孤鸟之独飞作比,表达了困顿之中仍坚守精神自由的追求。

建功立业、匡时救世是大多数古代文人心中的政治情结。然而宦海沉浮,少时的政治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残酷。带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及仕途受挫的失意,这些士大夫们转而用隐逸作为慰藉痛苦的心灵的良药。于是,他们便有了归隐山水田园的念想,隐逸方式成了无数愤懑且失落的文人永远的情结。这一点在陶诗的核心意象中也表现明显。如归隐初期的意象,就象征着诗人用淡泊与超脱来慰藉政治理想破碎之后的无奈之情,成为诗人渴求心灵净土的最好慰藉。在《归园田居》其二中,诗人用掩荆扉来表达面对浊世,想用闭门来彻底告别官场之意。诗人通过关门,表达着对喧嚣世俗的厌恶,抗拒着污浊尘世对自身的影响,保全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归去来兮辞》中诗人借倚南窗表达了有窗的小屋也住得的意思。因为只要我们推开,就连接了自然与人,使人即便独坐屋中仍可拥有春天。所以,陶渊明关之间,就卸去了尘世的纷繁,将疲惫痛苦的心灵融入到自然的美好中了。同时,田园意象也可看做诗人在精神自由观念的影响下,寄托人生理想的地方。后期,田园被超凡脱俗的桃花源所取代。透过《桃花源记》,我们仿佛在其中看到了理想的隐士生活的图景了。只有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作者才能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远离官场,保持精神自由顺应志趣,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所以,桃花源意象既有诗人之前所描绘的园田的影子,同时诗人将自身对上古社会的追慕之情融入到了桃花源的世界中。除此之外,诗人的创作也与意象密切地联系着。之前提及不多,随着生活的日益潦倒,作为慰藉作者痛苦心灵的良药,经常出现在后期的诗文中,真正成为陶诗中的核心意象。如在《杂诗八首》其一中,象征着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心境。可见,当超凡脱俗的思想不能给痛苦中的诗人带来安慰时,诗人便借助饮酒来减轻精神上的负累,进而获得短暂的精神自由。

因为隐士韬光养晦的智慧,古代的统治者对于隐士的感情是颇为敬畏的,这使得他们在社会上很受尊敬。同时文化背景也暗示着,归隐不仅体现德行的修为,而且满足文人们完善理想人格的需要。所以,归隐是许多文人内心最向往的事。在《饮酒》、《述酒》等诗中,陶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明正是用归隐的方式来解决建功立业和完善理想人格的抉择问题的。从中也可看出,即便隐居林泉,仍免不了对国家时局的关注。尤其在后期,当人生负累加剧、内心矛盾复杂,诗人更是通过诗文不断地坚定自我信念,借以达到舒展身心、调适矛盾的目的。如意象在陶渊明之前就已经是人们所喜爱歌咏的对象。诗人曾用诗句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来表达他对松菊的喜爱。在《归去来兮辞》中,松、菊象征了诗人高洁的人格操守。而且纵观他的其他诗文,可以发现相较于的精神意蕴更深一些。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中,诗人孤松自喻,象征了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和傲然坚贞的气节。《饮酒二十首》其四,诗人以为托身之所,表露了不违己志终得归所的决心。除松菊之外,诗人也常用霜柏自况,寓意清高贞洁的高尚人格。诗人汲取松菊柏的精神养分,表达了自己虽贫困不堪,却守节到底的意念,进而来完善自身理想人格的修为。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隐逸文化,代表着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既可以了解隐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可以体会蕴含其中的物我两谐、荣辱皆忘的隐逸追求。所以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文化的典型意义也主要体现于此。

【参考文献】

[1]宿岿岚.周易概要[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201-185

[2]董朝刚.解读陶渊明田园诗中的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2004,(9):11

[3]丁国强.家园与乡愁的双重构建[J].名作欣赏, 2007,(5): 84-88

[4]曹辛华.论唐宋渔父词的文化意蕴与词史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 2007, (6): 117-1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b36a81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a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