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昆曲》,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透过中国昆曲蕴藉雅致的古典美,可以更多地关注中国的戏剧艺术。
昆曲曾经在中国晚期封建社会文化生活中充任盐末齑粉的作用。作为当时文人士大夫一种主要文化消遣形式的载体,它得到社会支配阶层的支持;作为当时领袖群伦的一种主要声腔剧种形式,它又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注目。由此,昆曲得以广泛发舒其自身的文化浸润能量,将辐射脉冲穿透社会的肌肤,深入到它的各个角落。由此,昆曲得以同时进入上流文化圈和山野民众娱乐环境,成为沟通各阶层社会意识的重要渠道。也由此,昆曲的文化载负构成了当时民间社会的主要内容成份,成为与政体社会相吞吐的补充乐章。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红氍毹娱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衰退与消逝,昆曲失去了它作为社会娱乐文化主流的基础支撑点,从而哀婉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导致昆曲走向衰竭的主要社会支配力,是时代变换了审美聚焦点。在时下“快餐文化”盛行的氛围中,昆曲成为曲高和寡而极其脆弱的雅文化,成为最易受流行文化涤荡的对象。然而,昆曲在它兴盛的时代却并非如此,它也隶属于当时的俗文化范畴,是市井小民贩夫走卒都乐于欣赏的艺术,只是由于文人精神的多量介入,使它的文化品位呈现出俗中偏雅的格调而已。现在昆曲的所谓“过雅”,是由于在时代转换的路径中当代人丧失了读解它的钥匙,失去了转接其信息符号的接收器。人们不再能够轻松理解并品味它所运用的文字符号的涵义与意蕴,对于它所采用的韵律森严的词曲格式倍觉疏离,更不用说对其内容与形式所依托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凭空把握了。由此,昆曲在社会观众心中平添了一丝神秘、一缕朦胧、一层深奥,这是它的致命处。 然而,昆曲所富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又使它具备了传统文化结晶体的品格,于是,当代人对它的品尝与把玩,无形增添了研琢传统文化的意味。观赏昆剧,在某种意义上与观赏出土文物的意蕴接近。由此,当代舞台上的传统昆曲演出,就不仅仅具有表层的娱乐文化的审美价值,而且还有绍续历史与文化的内在价值。而对昆曲的欣赏,也像鉴赏出土文物一样,首先需要主体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积累,这样信息输送的渠道才得以成立。 于是,昆曲成为这样一种艺术品:它的价值不能够用社会对它接受的幅度来衡量,而要用其生命力的历久度来衡量,甚至可以说,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它的价值与是否成为流行文化无干。青铜器、梵高的绘画,都不能介入世俗的流行文化,但它们的价值却由于历久而上升。
就活着的传统舞台样式来说,昆曲所保留的文化信息量是最为丰富的,这首先是由于它享有悠久历史的缘故。它的生命比现今舞台上存活的任何一种其它戏曲样式都要长久。从明嘉靖年间魏良辅研制出昆曲水磨调,从而宣告昆曲时代的到来算起,它已经享有四百余年的遐龄。如果再去追溯昆曲的源起,它的寿数恐怕要超过六百年。而兴起于清嘉庆年间、现年不到二百岁的京剧,尽管其声望赫赫、威势炎炎,与昆曲相比,也只能屈居晚辈。中国戏曲虽然有八百多年的兴盛史,但是其间发生了戏曲声腔和样式方面的几次变化,从杂剧变为戏文,从南戏变为昆曲,从吹腔变为京剧。而昆曲则是唯一能够从早期戏文绵延下来、其间余绪不绝的声腔剧种。历尽沧桑的阅历,吞吐时空的舞台实践,使昆曲吸纳、融化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精液,将其基因积淀为自己的密匝年轮。 昆曲为着意寻索的人们提供了一道接近古代文化的桥梁,它那浓郁的诗境则吸引学者靠向文学传统。看张继青的《游园惊梦》,你在人物神态的凄楚迷离中,获取的是古典美学的神韵;听计镇华的《九转货郎担》,你在唱腔的委婉悠长顿挫
抑扬中,捕捉到的是传统的天籁。尽管个体感受千差万别,但是集中运用像陶醉、沉浸、融化、震颤这样一些词汇,大约可以传达出接受者某种共同的心声。 走向历史需要主体的文化准备,于是,那些获取了基础文化修养的人们,就成为具备感应器官的细胞。他们最容易成为昆曲的崇拜者。 于是乎,昆曲在这颇显悲怆的文化氛围中获得庄严的生命绵延。它虽然躲在灯火阑珊的角落里而远离了大众,却不能敛止自身魅力像子夜丁香般浓郁发散。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她的魅力在于古老,在于传统,在于中华文明在其中的凝聚和闪现。所以我们应 该去保护她。政府的主导角色,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全社会的隐性义务。 政府的主导角色,就是确立起由国家政府扶持昆曲事业的方针。 从业人员的主体作为永远是艺术传承发展的根本。江苏昆曲界是敬业的、积极的、焦灼的,他们对这份珍贵遗产的保护怀有极大的热情、责任感和危机感,他们采取的最重要方式就努力让昆曲在教习、排练、演出、与各界观众的交流等活的艺术生命运动中保持生机。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1],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剧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这是因为昆曲六百多年来的传承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昆曲的唯一载体就是人,口传心授是昆曲传承的唯一方法,这符合《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的定义。
首先从昆曲本身 昆曲的文学脚本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高峰——明清传奇。(第一座是元杂剧)。 一是戏曲语言。古典戏曲必须是文言文,不能用白话文;昆曲的舞台语言是古文。 二是文学性。昆曲是古典文学,昆曲的灵魂是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古典诗学。 三是音乐结构。中国古典戏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其乐谱是工尺谱,体现的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宫调理论。 四、昆曲有“清曲”与“剧曲”两个传统。昆曲继承了中国二千多年韵文学的传统,即“唱诗”、“唱词”的传统。自《诗经》三百篇、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传奇(昆曲的文学脚本),这是一条韵文学(唱的传统)的线索;至明代嘉靖年间,昆山人梁伯龙写了《浣纱记》,昆曲才有了“剧曲”传统。 五、昆曲在华夏五千年文化史上的地位,正像《红楼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李白、杜甫、苏东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也正像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昆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座高峰,是中国韵文学的最后一座高峰,也是中国戏曲文学的第二座、也是最后一座高峰。
六、在清代,有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称昆曲为“雅部”,昆曲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是看不懂的。比如,明代许自昌的《水浒记》,其“活捉”一出,光典故就有43个,就是查字典,也未必能搞懂其义。 其次,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意义上来讲昆曲的古典美学,那些戏文里的有情天地,可以通过现代传播手段,重新感动万万千千人的心,弥补传统文化与社会变革之间的一些裂痕,如何把昆曲美妙传神音艺俱佳的风貌向大众传递得淋漓尽致,我想,我们可以在更大众的文学层面,作一种心灵唤醒,让现代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认识传统戏曲之美,而戏曲人可以负责呈现,呈现这种美和意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a90c919ff00bed5b9f31d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