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2022-08-11 11:01:0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
理学

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 彭春兰 王戬马文静 余若杰









徐通


《论语》读后感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所以这学期的思想理论政治课我们小组选的书便是我们熟悉的论语。我们开展了论语读书研讨活动通过讨论、交流来更深刻的了解论语、感悟论语。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见解与感想。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可以说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食粮,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它揭示生命的真相,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我们小组研讨的第一则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然而一句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电话。其实,每个生命体各自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明白什么?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换言之,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当然算是权宜,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们应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精短的话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其一是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现在,有那么一些人,个人欲望极度膨胀,他想干什么就想干什么,甚至达到了要强求别人的喜好、兴趣要与自己的喜好兴趣一致的地步,毫不顾及他人的个性与感受。人就像块磁铁,总想吸引他人注意他,从思想感情、爱好兴趣上接近他,这并没错。但是,人毕竟不是磁铁,由于人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历、性格等等上的差异,不可能都被你所吸引。即使是磁铁,它也只能吸引同类金属,何况千差万别的人呢。

其二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然人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千差万别,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决不能只顾及自身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自己喜欢的,


别人不一定就喜欢,不能强求于人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更可能不想要,那就更不应该强加于人。

其三是做人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人都喜欢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如前所说,人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你一生中总不能处处事事都是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吧,那就需要我们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做事处人要大度些,长远些。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宽恕待人。我们虽不能人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绝不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可为自己私利,强求于人、损害他人。总之,做人处事不要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为标尺,要大度要宽宏,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与有教无类相辅相成、互动互补的教育原则。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决无贵贱之分,但在先天素质上却存在着差异,个性、爱好、秉赋等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大异其趣。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学生的素质、个性不同,培养、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准确地掌握各类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秉赋都能充分显露出来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热爱学生,弘扬师爱,一定要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把师爱渗透、融合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在这里,师爱与育人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育人,规定着师爱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赋予这种职业情感以特殊的科学内涵;师爱,则有力地推动着育人的实践,赋予这一实践过程以活力。总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教育实践提出的一项最关键、最核心的道德要求,也是师德修养的关键的核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为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还要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自己没有任何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的、是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不耻下问。同样,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时候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81b9d02a417866fb84a8ea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