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满分作文批注2阅读》,欢迎阅读!
【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双赢”的原则
河北考生 56分
“山羊过独木桥”本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却出现了新情况: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这一新情况,看似是皆大欢喜双方共赢,事实上,我认为并非如此。
(先概述“山羊过独木桥”材料,摆出靶子“看似皆大欢喜双方共赢”,紧接着直接摆明作者观点“并非如此”。采用驳论形式作文,耳目一新,难度自然加大。)
所谓双赢,是建立在双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实现了共同利益并使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的合作结果,才是双赢。也就是说,零和博弈的情况下是基本不可能实现“双赢”的。而“山羊过独木桥”就是一个零和博弈的游戏:不是你成功过桥,就是我成功过桥。双方都成功过桥,看似是“双赢”,实则是不顾立场、不顾规则、不顾目的的无意义行为。
(阐释概念,明确什么是“双赢”,用零和博弈的观点从理论上剥离出三个小观点,从反面明确双赢的三原则。)
所以,双方都成功过桥不是双赢,双赢是有原则的。双赢的原则,就是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
(以独立一段再次从正面申明分论点,即双赢的三原则。)
双赢,首先是摆正立场。“山羊过独木桥”虽然只是游戏,但是独木桥下的好同学上了独木桥依然是不折不扣的对手,彼此立场应该是完全对立的。或许站错立场,企图实现双赢在一个游戏中不会造成严重后果,但若是放大到现实生活中呢?当商人企图向官员行贿时,而商人就已经触犯了法律,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上。官员当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而与商人对立,而不能与商人“双赢”。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与谋。立场的对立是根本的对立,立场摆不正,双赢就失去了原则。
双赢,还需要遵守规则。“山羊过独木桥”的规则清楚明白:双方队员两两对决,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阻拦”,一定要有一方“获胜”。双方选手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部顺利过了桥,根本不符合规则。连规则都不符合,就是犯规;既然犯规,何来双赢?
双赢,还要有明确目的。“山羊过独木桥”这一游戏的目的,应该是强身健体,培养竞争意识,而非合作双赢、培养同学友情。目的不正确,即使实现了也是谬之千里,没有意义,当然更谈不上双赢了。
(第四至第六段采用横向展开的论证模式,分别论述三个小分论点。紧扣材料,又不局限于材料,进出材料,游刃有余。商人向官员行贿的现象、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古语等材料以少胜多,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双赢诚可贵,原则不可抛,只有摆正立场,遵守规则,明确目的,才能实现双赢。 (总结全文,强调观点。) 点评:
采用总分格式紧紧围绕论点论述,中心突出。语言简洁,表述自然,首尾呼应。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见解深刻,理性分析深入而全面。
【2013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接受慈善,接受一份善心
广东考生 56分
“人之初,性本善”,《圣经》也说善心是人的本性,这也是慈善的根源。有人致力于行善,就会有人接受慈善。
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
(文章开头引用《三字经》里的名句和《圣经》以引出慈善这一话题,并准确把握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主旨,亮出了“接受慈善或许是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是高贵的尊严与残酷现实之间的选择”的观点,从表象看到实质,见解独到,掷地有声。论述紧紧围绕行善者和接受者两方面展开,避免了偏颇。既体现了考生对题意的把握与理解的能力,更体现了考生对社会观察与思考的深度。)
一份慈善就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土地悄然焕发生机,天空亦会变得晴朗。
现代哲学对慈善理解为一种心灵赎罪,尤其是富人行善。富人在财富积累中,难免会伤害其他人的利益,所以富人行善是偿还他人的心理使然,是对剥削他人利益的忏悔。而对于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有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是两全其美的做法。再者,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是个好选择。
一份慈善如一滴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接受一份善心,为了付出更多的善心。 感恩与感谢是人对慈善应有的心,而偿还与报答则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美国石油大王哈默,接受他人救济,以劳动去换取,纵使落魄,仍保持尊严,或许是他日后出人头地的重要原因。今天,不
少助学的私人基金都要求受助对象日后加入基金会,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行善,接受慈善者,尊严不会被伤害,而且将来会有更多人行善。由此看来,接受一份善心,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结局。
一份慈善如一泓清泉,滋养万物,当然也有坚石相阻,拒之门外的。
(把慈善比成“春雨”“滴水”“ 清泉”,形象贴切。三个比喻逐层推进,寄托作者希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如滔滔江水的美好愿望。)
有人接受慈善,也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我们应当尊重。不接受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面对行善的人请礼貌地说一声“谢谢”。坚石可以阻隔这泓清泉,但至少不会污染它。
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行善的人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使善心延续。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接受,谢谢你释放了一个心灵的重负。
(“释放”一词用得非常恰当,因为前文说“富人行善是一种偿还他人的心理”,富人行善让心灵如释重负。)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懂得偿还,谢谢你为世间增添了善良与美好。
面对一份善心,若你选择拒绝,请礼貌地说声“谢谢”,莫摔碎了慈善这颗清澈的水晶。 (把“慈善”比作“水晶”,形象贴切,意味深长。因为水晶易碎,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伤害慈善家的心。这个比喻句闪烁着哲思的灵光,耐人寻味。) 点评: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架构,匀称严谨。主体部分三个分论点:“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接受一份善心,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最好的结局”“不接受施舍可以理解,但伤害一份善心却是一种罪恶”,分别对应材料中提及的三个家庭对待慈善家的三种不同的态度,结尾部分用三句话分别回应三种情况,整篇文章眉目清楚、层次清晰,思路明晰,结构开合自如。语言优美,生动传情。文中大量运用比喻、引用、排比,为语言增色不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688576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