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归田园居》(其三)课外学习》,欢迎阅读!
《归田园居》(其三)课外学习
一、《归田园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二、《归 园 田 居》(其三)译文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三、《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注释】①野外:郊野.罕:少.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荆扉:柴门.尘想:世俗的观念.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曲:隐僻的地方.墟曲:乡野.披:拨开.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但道:只说.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莽:草.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罕人事,少交游.穷巷,僻巷.寡轮鞅,少车马.】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木条编的门.】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披草,拨开草.】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霰(音线),小冰粒.】
这是第二首,写作者归田后的闲适自得生活和对于庄稼的浓厚情感.全诗可分为三层意思:开端四句是写田园生活的静谧;中间四句是写生活在田园与田夫野老相得的志趣;末四句是写作者对农作物的关注和与之共命运的情感.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中的野外、穷巷,是与繁华闹市、官场争斗相对立的.轮,车轮.鞅,驾车时马颈上套用的皮带.轮鞅,指车马.这两句写农村荒野僻静,少有应酬交往.农村虽处“野外”,只有“穷巷”,但却没有“人事”的烦恼和“轮鞅”的喧哗,作者暗中流露出欣喜快慰之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荆扉”是柴门.这两句写作者归隐后生活简陋愉快,思想单一纯真.他安贫乐道,以守志为荣,以幽居为乐,“以善自名”.“绝尘想”三字,看出他摒弃了个人利欲杂念,与当权者作了最后决裂.这是由于“立善”的信念支持着他,使他保持了名节.
从这两句诗我们看到作者初归田园,颇有几分闲适.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赋诗,饮酒弹琴,过着悠游自得的生活.他开初的劳动不象后来那样艰苦,生活也不象后来那样贫穷.这是因为他刚辞彭泽县令,还略有余资,犹有储存.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有奴子.汉晋时候的奴子,是不但侍候主人,并且给主人种地、营商的,正是生财器具.所以虽是渊明先生,也还略略有些生财之道在”.故在衣食温饱之余,得以逍遥自乐,这正是初归田园时的生活写照.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曲中”一作“里人”.似以“里人”为是.作者在耕作之余与农民随意交往,亲密无间.他没有封建士大夫的架子,是那样平易近人;而农民也把他当作知己,热诚相待,这比起在官场“束带见督邮”的拘谨来,是多么自在!“时复”二句,生动地写出诗人劳动之余与农民随意攀谈交往的情状.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为庄稼的茁壮成长,耕地面积的日益扩大而兴奋、而喜悦;又为庄稼遭霜霰侵袭凋零而担心、而忧虑,故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他这种关心农事,与农家通声息的行为,在门阀等级森严的
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对作者寄慨田园的诗歌,我们应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方东树说:“‘桑麻日已长’以下乃申续乐意耳.只就桑麻言,恐其零落,方见真意实在田园,非喻己也”,这评价是符合诗人创作思想的.但也曾有人违背作品原意去任意比附,以见微言大义,把这首诗硬说成是政治诗.如元人刘履说;“然我之生理有成,而志愿已遂,但恐天时变革,霜霰凋伤而零落同于草莽耳.盖是时朝将有倾危之祸,故有是喻.然则靖节虽处田野而不忘忧国,于此可见矣”.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歪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认为结尾两句忧念农事,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假雕饰.
全诗质朴自然,不借典故,不用丽藻.叙事写物,朴实无华;抒情遣兴,真切直率.语言明白省净,韵味幽深,耐人咀嚼.
四、课外搜集陶渊明的其它诗,并归纳其诗歌特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5bb88c065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