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2023-02-02 00:00: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欢迎阅读!
陶行知,教育,意义,思想,现代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陈霞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课程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了许多 精辟的教育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 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课程 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教育 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 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 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 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 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 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 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 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 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 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 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 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 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 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 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 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学校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1.3 教育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教学论,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最主的创新。"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教学要以学为根据,为学服务,教的原理要根据学的原理。这种以做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虽然有些片面强调了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忽视了间接经验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以反对传统教育的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为出发点的,主张把培养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起来,学习要手脑并用,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费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可见在当时的历史下,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体制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体制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些深刻的教育思想对指导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充分体现着。他主张把学校和社会连成一体,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大众,把人民大众生活的场所都当成教育的场所。这正反映了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趋势,表了当今新体制教育的方向。当今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是寄托人类爱好梦想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信息社会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对知经济时代提出的各种挑战,教育需要与社会同生活的结合更加日益紧密,办学必须面向社会,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学校力求为社会服务,融合于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社会教育走进学校,彻底打破传统教育封闭性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坚持科学的发展现,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1999年,我国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了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向发展的格局"。在《决定》中还指出:"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结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位实际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教材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国家对基础教育教材的评审制度"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这些要求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教育理念是息息相通的,也与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是遥相呼应的。课程改革要求建构




一种自主、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的办学观点,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社会服务,面向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民。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宗旨是建设"合理的人生、理想的社会"为实现人类解放培养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具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这种创造性的全面教育理念,凸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教育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回归到人的身心潜能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这对今天全部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由于生活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人为设计的、以概念、符号等为主的理性世界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拆除在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用书本知识垒造起来的隔离墙,使受教育者同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保持全面互动和不断进步,以培养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开拓者。而且由于生活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为生活作准备所需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为人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而且还要着跟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这决定了素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习学习书本中有关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以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为目的。 今天,推近课程改革就是要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上来,从只重视知识与技能转到同时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来,从单纯注重教学转到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和优化上来,从片面追求升学转到全面育人功能上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真实、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学生、教师、教材、教育环境的良性互动和有机整合是必不可少的。

开展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观念,端正方向,站在育人的高度,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生活教育之性质[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3]李明月.李德才.从实用主义教育到生活教育[J].福建论坛,20076 [4]翟晓云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现代意蕴[J].宁师专学报.2008(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4ed7d0a03d8ce2f0066236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