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困生》,欢迎阅读!
正确面对学困生
近些年来,“学困生”日趋增多,成为教学上的一大难点,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科学家对人的脑量及智能研究表明,除非少数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脑缺陷,绝大多数都维持在较为接近的水平线,因此成绩差和成绩好的学生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智力上,而在于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上。那么是谁造就了学困生?是谁让“学困生”发展成为问题?家长?不可能。现在的家庭多视孩子为心肝宝贝,对孩子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他们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定位为“学困生”。那么将孩子定位为“学困生”的又是谁呢?此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每日苦口婆心教育他们的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科学家对人的脑量及智能研究表明,除非少数人有超常智能或大脑缺陷,绝大多数都维持在较为接近的水平线,因此成绩差和成绩好的学生最明显的差异并不在智力上,而在于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上。对于学困生,关键是教育者应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方式。
教师在对“学困生”有了一个明确客观的认识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去拯救学困生。要拯救学困生,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常言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假如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那么他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失去兴趣。做老师的必须对学生亲切、和蔼,对每一位学生都一视同仁,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接触时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用人格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在上课时,教师要为人师表,充满激情地把每一堂课都上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那些“学困生”在课堂上走神时,不能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而要多用眼神暗示。课下找他们多谈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在爱他,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的厌恶程度也就会逐渐减弱,以至于喜欢上这门课程。
在我带的这个班内,一些学困生怎么也不愿意学习,于是我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找他们谈心,渐渐地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得心应手了。
心理学认为,“学困生”有比优等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老师的关心与帮助,也同样渴望有机会表现自己。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一般很没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往往会忽视这点,往往由于自己的喜好对优等生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喜爱,冷落、歧视“学困生”,甚至在平时的言语、行为上表现出挖苦、打击的痕迹。比如,课堂提问时,总是偏爱于那些成绩好的心爱之徒,并美其名曰是为了节省时间,让课程顺利进行,有效地完成课堂目标。这就造成了“学困生”心理上的压力,让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落与自卑感。
要想扭转这一局面,教师要尽量做到“不抛弃、不放弃”,真诚保护好“学困生”的心灵绿地,尽可能地营造一种平等、祥和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有一种不受歧视、不被遗忘、不受冷遇的感觉,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困生”的形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转化“学困生”必须致力于改变课堂模式,构
造新的教学过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营造民主的、开放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看法,提出见解,大胆质疑。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对问题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平等对话,给“学困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铺设阶梯,降低难度,分解难点,照顾“学困生”。介绍新知识时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便于学生复习回忆旧知识,弥补“学困生”的知识断层,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对于“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教师应该重过程而轻结果。我们应该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分享他们一点点的进步,理解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困惑、挫折和失败,肯定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的劳动。
尽管“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长期而艰难的,但只要我们广大老师能够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全心全意为学困生开辟展示自身潜能的舞台,以诚相待,以爱相对,我们坚信“学困生”决不是荒原上的一株杂草,而是花园中的一朵蓓蕾。春华秋实,我们期待着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浇灌下,那校园中迟开的花朵定会结出炫目而丰硕的果实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25368ce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