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

2022-04-11 11:3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欢迎阅读!
生活化,语文,文化,生活
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我认为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势在必行。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的是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于漪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语文讲读“生活化” 我们主张语文讲读“生活化”是指课堂语文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 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师在上完《山中避雨》之后,总觉得学生对“乐以教和”体会不够,苦于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方法补救。有一晚,正上晚自习,全班学生正认认真真地看书,突然停电了,教室里一片牢骚声:又停电了!这时那位老师示意学生安静,并说:“现在没发电,我教大家唱一首歌好不好?”同学们都大声叫好,于是老师就教唱了那首最近改编的歌曲: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南马镇中,兄弟姐妹一千多,景色也不错„„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兴致勃勃地大唱起来。师生唱得兴致正高,电灯又亮了,这时老师说:“晚自修需要安静,就唱到这儿。”这时学生是满脸不快,怨声载道:唉!干嘛这么快就有电了嘛!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忙问学生:刚才你们蛮讨厌停电,现在为何又怨有电了?学生说,因为这歌实在太好听了!唱歌太有意思了!老师忙接着引导:“刚才我们这情景与我们所学的哪篇课文的情景很像呢?„„你们讨厌停电到怨有电,是因为什么?这说明什么?”这时得出“乐以教和”是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我认为这案例妙就妙在那位教师抓住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从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2语文作业“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外延,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作业紧紧封闭在课本内,一切为了语文课本服务,切断学生与社会、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因此,布置作业(特别是作文)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社会生活的纽带,让作业生活化、社会化。

我充分利用农村这个丰富多彩的大课堂,布置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家乡的环境情况、天气变化等,再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如刚入中学时的新奇、想家,一段时间后的学习紧张体验,运动会的赛前、赛后,考后的高兴或失落„„还有节日来临时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贺卡送亲人、朋友,并记下这事;也让他们写写亲人、家庭,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就让他写写介


绍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当然还要记下生活中的“大”事,如这学期我班来过一位实习老师,我适时布置写《我班来了新老师》《忆新老师》,还鼓励给新老师写留言、写信、打电话等,学生是那么乐意,但这哪一样不是在学语文呢?



3语文教育“生活化”

思想性是语言学科的性质之一,所以语文教学中的教育功能是理所当然的。但这种教育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还要注意这种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一次,我班一位女生的20元钱不翼而飞了,当时我真想对全班来个大清查。但最终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冷静思考后把求援之手伸向了安徒生(当时我正上童话单元)。我问学生:《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你们一定读过吧?能说说小男孩的形象吗?“小男孩”最可贵之处在哪儿?在让他们明白小男孩贵在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后,并围绕“童心”二字展开讨论,最后我总结道:“可贵的童心是容易失落的。抄作业,嘲笑别人做好事,考试时偷偷地翻书„„童心正是在这些小事中不知不觉失落的!”这时我提到了丢钱的事:“我无法查出是谁偷偷拿了这20块钱,但我可以断定这位同学已经不幸地失去了童心!我感到痛心,并且多么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童心找回啊!”第二天那钱竟又“飞”到主人抽屉了!这次讲《皇帝的新装》收获不少——对那位女生来说,安徒生帮她找回了钱;对那位犯了错误的学生来说,安徒生帮他找回了一度失落的童心;对全班同学来说,安徒生使他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而对我来说,安徒生“配合”我将语文教育入学生生活并进入他们的心灵。



二、学生生活“语文化”

所谓“学生生活‘语文化’,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1.日常生活“语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学习或运用语文“本能”让学生不但认真阅读课文,而且更应习惯于课外博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部分;要让学生不但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习惯于写信、写日记、写随笔,不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打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另外,从打电话到会客人,从听广播到看电视,从写留言条到申请书,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从糖酒广告到家用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目前学生所面临的语言文字环境可以说是“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招牌”“无错不成广告,连电台电视台里的不少主持人也常常读错字!但这恰好为训练学生辨字正音的明目聪耳提供了生活化、社会化的语文试题”如果引导得法,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了生活天地。



2.班级生活“语文化”

我是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因此班委选举,我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每堂课我


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要开运动会了,入场式中的班级介绍语我向全班征集„„”班级生活‘语文化”可谓一箭双雕:学生既是在语文实践,又是在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语文训练,又是在班级教育——而这一切又是结合得如此巧妙而不露痕迹。这学期,我校的一班主任在班内记“班级日记”,它不是记下谁违纪、犯错,而是把它作为沟通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心灵的桥梁,那里有的是鼓励、劝慰、建议,而没有直露的批评、惩罚。每天学生可随时写、任意写,他们写出那充满人情味、委婉耐听的肺腑之言,难道不是语文实践?



3.社会生活“语文化”

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主人,是当代中国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工具、人生的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公民的责任。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所感的街头交通、农贸市场、村镇环保、治安状况、新建大厦甚至个体摊点„„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社会生活‘语文化’”并不只是指学生的街头活动,也包括学生虽然身处校园却始终保持着热爱生活、关心改革、思考社会的好习惯。我很注重引导学生“身居斗室、胸怀天下”。非典肆虐,小汤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彻夜奋战,李淑萍写下《白衣天使,我向你们致敬》;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金笑笑写下《杨利伟,你真棒》,吕梦蕾写下《祖国,我为你欢呼》„„虽然文章幼稚,但其主人翁精神、公民意识已充分体现。

当然,语文教学‘生活化’”也好,“学生生活‘语文化’”也好,都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科学命题。笔者这么表述,不过是想揭示并强调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必然联系罢了。这么说的真正目的当然是:使学生既能在近期从容不迫地面对各种考试而取得理想的语文成绩,更能着眼于未来具备得心应手的语文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d3e4b53968011ca200916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