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我所理解的“生动课堂”

2023-03-07 23:3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育随笔:我所理解的“生动课堂”》,欢迎阅读!
生动,课堂,随笔,理解,教育
教育随笔:我所理解的“生动课堂”



教育随笔:我所理解的“生动课堂”

构建“主体、多元、和谐、生动”型课堂(简称“生动课堂”)是我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何为“生动课堂”,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课堂因“真实”而生动。

前段时间,在实验小学观摩了太原大唐实验小学校长史晓丽执教的人教版语文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感触很深。

史校长上的是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后,她让学生放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字音,不会的看书上的拼音或问老师,时间大概5分钟。然后进行检测,出示文中两个人名“科利亚、米沙”,并问学生他们是什么关系,这样做,既测查了生字掌握情况,又检测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真是一举两得。第二个环节,学习课文词语,在学习重点词语时,出示所在段落,指导朗读,并告诉学生长句如何短读。第三个环节学习字,先让学生对子说一说,哪些字认识,哪些字不认识,挑生回答你是怎么认识的,教学生识字的各种方法,在教“亚”字时,出示“亚”字的象形字,告诉学生“亚”字的原意是“人驼背的样子”,意义延伸为“比不上最好的”,并组词“亚军”帮助理解。第四个环节走进课文,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谁”都包括哪些人,理解“静静地”、“呆呆地”表达了主人公怎么样的心情,然后用此方法让学生学习二、三自然段。最后一个环节指导学生写字,重点写“角、张”两个字,告诉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占格和笔画在米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让学生动手写,并强调写字姿势,写完后同桌交换,画小星星激励评价,落实课标提出的本学段识字写字目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紧紧围绕课标,以课文为载体,把识字、写字、学字落到了实处。设计巧妙,训练到位。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的课程标准,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反观我们有的课堂,特别是有些公开课,形式淹没了内容,整节课上,能看到“花儿朵朵开放”,却看不到“花儿如何开放”,也就是说,只看到学生的精彩展示,看不到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分课型,不分内容,所有的问题都展示,每个小组的学生都上台展示。这样的课,看起来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学生能说会道,展示精彩,可是热闹喧嚣过后,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三维目标落实得如何?值得怀疑。




哲学上讲,真是美的基础和前提,美蕴含着真。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学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我认为,“生动课堂”首先应该表现为“真实”。也只有“真实”, “主体、多元、和谐、生动”的目标才能成为可能,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二、课堂因“个性”而生动。

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教学课堂上基本采用的还是讲解式教学方式,比如,在品德和社会课上,在教授孔子学说时,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简单演绎课本内容,让学生知道几条语录就可以了。看下面这位教师的做法:

当学生完全理解教材内容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见解解释课本给出的格言。

1:我不同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那要看和什么人在一起。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我不太赞成,这个朋友是“好人”当然高兴,要是不值得我喜欢的人,就谈不上高兴了。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要看具体情况。比如,很多人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捐献给灾区,不也起一定的作用吗?

4:“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不对,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学习好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焉”这种思想境界不高,看不到不如自己或不好的人和事,不能只是简单地反省自己,而应该主动去帮助他们,这才是现代人的做人态度。

真该为学生有这样的表现而叫好。这些看法并不是否定古人的看法,而是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出发作出的新的解释,是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在品德和社会课上是这样,在其他课上不也如此?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性的阅读。”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个性化的问题。语文学什么,说到底,就是学习谴词造句的精确妥贴,就是要发现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深入言语形式,这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个性化,需要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的个性化和表达的个性化。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就要认真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难点,找准训练点,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创造自己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科学应用教参和导学案,敢于谈自己对课文的独到见解,严格控制小组讨论次数,针对本节教学内容提出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静静地读书、思考,让他们深入研读文本,和作者、编者对话,让学生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17adf153a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