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2023-01-11 21:28: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康有为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康有为,思想,教育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正赴京会试的康有为联络在京会试的1300多名爱国士子《公车上书 ,要求清政府“迁都、拒和、变法”。这次运动使维新思想迅速传播,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领袖的地位也从此确立。

康有为与其他维新人士救亡图存的维新活动终于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 1898年光绪皇帝下令变法,实施新政。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在国外,康 有为思想渐趋反动,反对资产阶级革命,坚持改良主义,成为保皇派。1913年回国,在辛亥革命后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927年康有为病逝于青岛。

康有为著述颇丰,主要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 等。主要教育作有:《长兴学记》《公车上书》《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 改用策试论折》《请开学校折》等。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重视教育的作用。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他说:“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器,而在穷理劝学”。为此,康有为把教育当作振兴中国和政治改良的手段。在康有为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弱,关键在于国 民智慧的高低,而智慧又依赖教育发展。中国之弱,即弱于教育之不发达, 民智之不开,因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是当务之急。

(2)变科举,废八股。

康有为认为:八股取士使人不读秦汉以后的书籍,不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形,从而使官吏不能应变,不能为实事,以致于甲午战争战败后割地赔款。为此,他认为改革科举考试,废除禁锢人才的八股取士,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就如何改革科举制度有为提出:文试要“立废八股”“罢 试帖”,以中国文学、策论、外国科学代之;武试要停止弓刀步石及旗病弓石 ,用武备学校培养人才。康有为把变科举比喻为“以吐下而去其宿蚵疴” 是必治之痼疾。

(3)兴办学校,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了关于学校体系的构想,在乡设立小学 在县设立中学,在省、府设立专门高等学校或大学,如设立海、陆、医、律、师范各专门学校。在京师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康有为建议“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力图在中国建立类似于西方的近代学制。他把办学校比喻为“宜急补养以培养其中气”的治病良方。 (4)《大同书》中的教育思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设想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私有制和等级制,“人 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他设想了大同社会的教育是有一个前后相衔接的完整的学校体系。在这个学制体系中人人必须学习20 。它包括人本院(已怀孕的妇女进入本院,接受胎教)、育婴院(婴儿在人本院到 6个月,断乳后,进育婴院,接受学前教育5-6)小学(儿童在此接受 初等教育10)中学院(10-15岁,接受中等教育)、大学院(16- 20岁,接受高等教育) 康有为认为大同社会里“公养”“公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的条件下接受教育。特别是女子应该和男子一样享受各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 等。康有为重视学龄前教育,强调胎教的意义,指出对儿童应实行德、智、体、 美诸方面的教育等。


总之,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教育制度进行的构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 发展资本主义教育的愿望,与封建教育相比,他倡导教育平等,强调女子教育 对冲破传统封建教育的藩篱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当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2086dca2284ac850ad0242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