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365)》,欢迎阅读!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9)
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化 第一节 语言文字及其特征
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现代中国境内使用的语言种类至少有80多种。
语系: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北方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
我国多民族的语言文字政策:中国的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坚持语文平等,即宪法中规定的“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汉语在世界语言中的地位:在世界的各种语言中,汉语使用的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七种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特点:(1)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靠词序和虚词表示语法关系;(2)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汉语构词的一种手段;(3)从音义对应的角度来看,汉语的特点是一个音节对应多个词(语素)。 汉字的特点:(1)就汉字的表意方式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2)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是语素-音节文字;(3)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
主要的汉字造字方法:汉字在造字之初,以象形、指事、会意为手段,后来随着汉语词汇的扩大,逐渐发展出形声的造字方法。
汉字的几个主要发展阶段:汉字形体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变化。 对汉语共同语的不同叫法:
(1)存在方言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汉语共同语一直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共同语的书面语一直以先秦作品为典范。
(2)春秋时代,共同语被称为“雅言”;汉代把共同语称为“通语”;元代称为“天下通语”;明清称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为“国语”;现在称为“普通话”。
“域外方言”:朝鲜语、日本语、越南语这三种语言,曾受汉语的极大影响,以至有“域外方言”之称。 朝鲜、日本、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日本借用汉字作为音符,书写日语,形成了日语音节字母;朝鲜创制了谚文;越南创造了字喃。
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汉语文字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进程中,汉语一直发挥着统一工具的作用。对中华文化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观念与制度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语言崇拜起源于语言巫术,在巫术中,用咒语就可以降妖除魔,这样语言就有了特殊的魔力。 避讳: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直呼其音。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避讳的主要方式:(1)通过字形进行避讳的有缺笔、拆字、删字等;(2)通过字义进行避讳,指用同义、近义字代讳字;(3)通过字音进行避讳,指通过同音字、近音字代替讳字。
“名实”之争: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表示称谓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名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引起了先秦诸子对“名”、“实”关系的注意。“名”即是指名称、词语,“实”是指“名”所指示的观念、实际。最早提出“名实”问题的是孔子。
在语言和实际的关系问题上,“约定俗成”理论是荀子提出来的。
中国人的修辞观:在言语形式方面,一向存在着追求质朴和追求华美这一对矛盾。
对语言崇拜观念的认识:语言崇拜源于巫术,是一种迷信,这是我们对这一事象本质的认识。但因为它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行成了许多民间俗信,成为一种礼仪,所以我们又要“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尊重和理解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习惯,以便和人更好地交往。
从古至今的汉字观念主要有:汉字崇拜、汉字否定和对汉字的多维思考。
河图洛书说:是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河图”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洛书”说龙马之文画成的八卦是汉字之源。
仓颉造字说:是圣人造字说的典型代表。认为汉字是远古圣人仓颉所造。
20世纪后期人们对汉字进行思考和论争的成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重新评价汉字;第二,拓宽了汉字研究领域。
我国历史上主要的语言文字规范行为:古往今来的统治者都很清楚语言文字在文治、教化方面的功用,因而都大力推行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的规范与统一。仓颉是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周宣王时,太史籀整理大篆,作《史籀篇》,为西周及春秋列国文字的统一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书同文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汉代是隶书成熟期,当时的经典是用隶书写成的。东汉灵帝熹平年间,面对隶书无标准字体、文字失范的情况,批准蔡邕等用汉隶刊刻成著名的熹平石经,为《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种经书提供了石刻标准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碑刻经书的方式对经典语言文字进行规范的伟大工程。唐代以后,楷书通行,历代政府仍通过刊立石经来对汉语汉字进行规范、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亲自领导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开展了简化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保证了语言文字的健康发展,在大陆地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的广泛范围内的语言文字的规范和统一。
许慎和《说文解字》:东汉许慎面对文字使用和讲解中的混乱情况,以小篆字形为主,作《说文解字》,展示出汉字的形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妄自解说。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1)南北朝时期,梁周兴嗣编《千字文》,自隋唐至明清,借被采作儿童教材;(2)北宋初年出现了识字课本《百家姓》;(3)元朝初年王应麟编写了《三字经》。 传统识字读物的特点:一是知名的知识分子很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二是儿童教材流行的时间长、范围广;三是注意初学儿童的特点,把识字内容编成韵语,便于记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e800767f5335a8102d22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