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丝绸,费达生]费达生:“丝绸之母”》,欢迎阅读!
费达生:“丝绸之母”
相传黄帝之妻嫘祖发明了养蚕,从此天下有了衣饰文化。本文的主人公则因致力蚕种、制丝的改革与推广,被太湖流域人民尊为“蚕花娘娘”,赢得了“当代黄道婆”、“中国乡镇企业之母”等盛誉……
2005年8月12日,一个令纺织业界为之无比惋惜的噩耗从苏州传出,著名的女蚕丝教育家、改革家费达生以103岁高龄仙逝。这位把振兴祖国蚕丝事业作为自己毕生责任和追求的杰出女性,为改进和推广养蚕制丝技术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正像庄严肃穆的追悼会上悬挂的挽联所敬书的:“艰苦耕耘恰似春蚕到死丝方尽;鞠躬尽瘁犹如蜡炬成灰泪始干。” 矢志献身于蚕丝
1903年10月1日,费达生出生在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父亲费璞安曾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杨纫兰早年首创蒙养院即幼儿院,后因多病在家抚养子女。费达生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她的4个同胞兄弟亦均有建树。大哥费振东毕业于上海交大,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宣教司副司长;大弟费青,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是北大教授,建国后曾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等职;二弟费霍,建国后在上海城建局担任工程师;三弟费孝通,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4年10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费振东、费孝通均为全国人大代表,费青为全国政协委员,三兄弟都出席了大会,被传为美谈。
费达生幼时母亲就教她识字,六岁入同里丽则女校。1910年全家搬入松陵镇,她也转入吴江爱德女校。她学习刻苦用功,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16年夏,费达生高小毕业,面临升学的选择。母亲对她说:“你排行老大,后面还有三个弟弟,报个中等职业学校,早点出来工作,好帮助弟弟上学。”当时苏州适合女子的职校有三个:一是师范,二是护士学校,三是女蚕校,都免交学膳费。费达生想到常有人说养蚕是利国利民的事,便说:“那我上女蚕校!”费达生后来回忆说:“因为是我自己选定的终身职业,所以入校后还有亲戚怕我养蚕期劳动过重,不能胜任,劝我改校。我坚定不移,忍劳耐苦,决不告诉家人。”
四年蚕校学习生活结束了。费达生毕业考试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五。郑辟疆和她谈了一次话,问她毕业后的打算,鼓励她从事蚕桑事业。此时,省里给女蚕校两个留学日本的名额,考取后可享受公费,郑辟疆问费达生是否愿意到日本留学?费达生喜出望外欣然同意,不久便怀着一腔复兴中国蚕丝业的热忱,和同窗好友、郑先生的妹妹郑蓉镜一起登上了东渡的轮船。
赴日本留学的次年,费达生考取了东京高等蚕丝学校制丝妇女养成科,是班里唯一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期间,她看到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蚕丝兴国,成为我国的强劲对手,又因经常受到一些日本人的歧视,更激起了她发愤图强,挽回利权,重振祖国蚕丝事业的决心。
两年后,费达生以优秀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断然回绝了老师让她回国后去日本丝厂工作的建议,回到母校任教。 “蚕丝革命”当先锋
费达生回校后接受郑辟疆的建议,首先参加新蚕种的农村推广工作。经过三四个月的筹备,由郑先生亲自带领推广人员,携带桑苗、蚕种、蚕具、蚕茧、丝车等实物、模型、图表,深入吴江县各乡镇巡回宣传科学养蚕,费达生与另一位同事所作的改良丝车缫丝演示尤为瞩目,每到一处都受到各界人士和蚕农的欢迎。 同心结成“同宫茧”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蚕丝事业迅速恢复发展,费达生与郑辟疆都以高度的热情积极投入到蚕丝教育、科研工作中去,为振兴我国蚕丝事业忘我奋斗。他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好像年轻了许多。有一天下午,两人像往常一样谈完工作后,费达生正要离去,郑辟疆让她再坐会儿,结结巴巴地说:“达生,我想和你说个事,我们……结婚吧!”这虽然也是费达生的意愿,但完全没有想到会由郑辟疆突然说出。二十多年的蚕丝改革已把他们紧密结合在一起,人们都说“郑先生的主意,费达生的行动,紧扣密配,把理想变成了事实”,在长期为之奋斗的共同事业中两人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将正式结成终身伴侣,仍然令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婚后的生活是幸福而和谐的。党和人民非常关心,给以优厚的物质待遇,但他们把金钱看得很淡,自己开支很节俭,郑辟疆从不吸烟喝酒,穿着也不讲究,有的衣服磨破了,常常自己缝补好再穿,吃东西也很清淡,却常常资助子女多、生活困难的新老同事、职工。郑辟疆对费达生非常体贴和尊敬,常说你仍旧忙事业,不要陷在家庭事务中。费达生对家务很不擅长,对穿着也不讲究,她的衣服也往往是郑辟疆亲自按型号去买。 终身犹怀“春蚕心”
1956年冬季,全国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原来的丝绸小作坊、小工厂合并为相当规模的公私合营企业,国营丝绸厂也有较快发展,丝绸产量大幅度上升。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了丝绸工业局,费达生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省丝绸工业局副局长。她一贯重视养蚕、制丝、丝绸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配合,经常深入农村、工厂,研究解决相互协作的问题。有个“华九”品种春蚕,抗逆性强,很好饲养,受到农民欢迎,但工厂出丝质量差,工人反映难做。她与省纺织工业厅工程师一起,帮助丝厂改革工艺,使缫丝技术适应此品种,提高了生丝的质量。后来丝厂开始使用自动缫丝机,苏16×苏17蚕茧品种,适应自动缫丝机使用,可做3A以上高级丝。她建议鼓励发展,省农林厅、纺织厅予以采纳,将该品种蚕茧的收购价提高15%,调动了农民饲养这种蚕的积极性。她还主持制定了“立缫工作法”向各地推广,提高生丝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d295eda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