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

2023-01-01 10:13: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欢迎阅读!
西林,诗词鉴赏,苏轼
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巡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巡游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考却有弦外之音。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看问题应客观全面,假如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是整体上端详绵延起伏的庐山,因此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苏轼没有描写详细景观,而是概括抒写扫瞄庐山的总体印象。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分辨庐山的真实面目呢?由于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局部。由此追溯起来,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看结果各殊呢!爱因斯坦相对论需要一个参照物,熟悉事物同样,辨明事理,同样需要参照。对于一切事情,假如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讨论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熟悉。它启迪我们熟悉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动身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熟悉难免有肯定的片面性;要熟悉事物的真



1


相与全貌,必需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谈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化浅出地表达哲理,写得奇妙特别,深化浅出,布满才智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学者钱钟书说,唐诗作典范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典范,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制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独特,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谈论来实现。在诗歌中谈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谈论,不是说唐诗不谈论,主要是宋诗的谈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谈论。宋代诗人总喜爱在诗中用谈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常常写诗。钱钟书因此指出了双重状况:“借讲学的籍口来吟诗或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这道学就是理学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有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谈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绽开详细的描写,然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800726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c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