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2022-07-23 17:3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案例》,欢迎阅读!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达到积累成语的目的,另一方面是设置悬念,引出学生的质疑,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 二、简介作者

三、把握文章整体思路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使其能够迅速把握住文章的观点性语句,找出文章的中心,在分析文章时,能有据可依。

追问: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呢?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每个例子的角度是什么?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生发联想,意蕴丰富) 5“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易生流弊)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实际是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使学生既能迁移利用原有知识,即怎样抓关键句关键词,又能通过讨论形式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整个过程本身也就是一个咬文嚼字的过程。 四、对“推敲”重点把握

有的修改会使文章增色(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有的修改会使文章失色(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让我们对“推敲”进行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为言。

简要讲解诗歌大意后,我请学生在仔细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考虑“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并说明理由。

学生或选“推”或选“敲”,谁也不能说服谁。选“推”的同学意见基本与朱光潜先生相同,认为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现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才‘推’”能写出他的独来独往,写出他的胸襟气度。选“敲”的同学认为“敲”比“推”要温暖一些,更重要的是古人作诗常会有“以动衬静”的写法,“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如此,这个“敲”字也恰恰暗合了题目《题李凝幽居》中的“幽”

学生能有如此的见解已经使我有些欣喜了,可一个同学的观点阐述,更是将同学们们带入到一个新的疑惑中去。“诗名为《题李凝幽居》,那‘闲居’自然指的是李凝的住所,那和尚去别人家,一定是要敲门的啊,不可能直接推开别人家的门,难道李凝是和尚,这里的僧就是指李凝?否则作者认为好就不恰当了。“不对,如果李凝是和尚就不会是‘幽居’了,该是寺院才对。“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那个和尚去李凝家小住,夜半时分出来赏月,再返回幽居,这时用‘推’就比较恰当了。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在一些文章中读到过,许多人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但对于我们的学生能够提出如此有新意的问题,属不易,这个问题使全班同学都陷入思考之中。我便就此将我从课外文章中读到的见解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琢磨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明白一个“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道理。

(附:首先明确李凝此人已不可考;其次,有人认为此诗为贾岛去李凝幽居小住几日后的临别赠诗,但若为此,“推”“敲”完全可以基于真实的生活去选择,“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可见其并无幽居的经验,但根据史料记载,贾岛去拜访李凝是无疑的,因此可以大胆推测此诗是贾岛在一边想象着去拜访李凝幽居时的情形,一边希望将作成的诗作为题赠送于李凝,路遇韩愈,才会有“推敲”之美谈,朱光潜先生在一开始就写到“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此处就错了;再次此“僧”不是归寺的僧,而是贾岛的自称,访友之人用“推”似乎有失于礼节;最后,贾岛此诗意境更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所强调的动静结合、以动称静。 设计意图:本着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习的能力,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注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倾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思考习惯,力求在有效的时间内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五、拓展练习

1. 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文字更改可以改变作者思想感情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2. 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眩晕。情感: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3.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设计意图:对于知识性较强的课文,不仅要理解作者观点,更要掌握文中的知识,学以致用,特别是在写作上的运用。 案例分析 一、 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对照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学生明白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及如何去炼字,并且这是在老师的点拨下自己归纳整理出来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算是实现了。学习过程中大家积极投入学习情境,懂得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教师的讲解没有代替学生的学习只是一种适时点拨,过程和方法的目标也实现了。更重要的是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大胆假设,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学生学习质疑的态度。

当然,受课时的影响,可以讲的和需要讲的内容很多,虽经取舍,依然觉得教学进度很匆忙,时间显得不够用。

二、课堂生成的可预设性及非可预设性

我的预设是让学生从各自所赞同的“推”或者“敲”中品味到诗歌的炼字之妙,通过讨论和引导,我们基本实现了这个预设性生成。但当学生提出“闲居”为李凝的处所后,学生开始对作者的见解产生质疑,这就是课堂非预设性的生成,我也就此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没有拘囿于课本,引发了学生新一轮的思考。 三、“活动式”教学的建议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会不自觉地落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窠臼之中。针对这一现象我认识到:第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特别是高中课文不是较长就是较深,若仅仅依靠课堂的现场阅读,学生将难以对文章进行有效的分析,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第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达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925998ba3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