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诵读

2022-04-28 18:11: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诵读》,欢迎阅读!
诵读,诗歌


《送友人》、《夜雨寄北》

诗词诵读教学案例

黄陂区祁家湾街五岭中学 李爱武



一、教学设想:

诗歌诵读的教学,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读一读、背一背的简单的层面上去处理。新课标规定,欣赏文学作品,学生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对课文内容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送友人》和《夜雨寄北》两首七绝,从形式到表达的感情方面有共同之处。从教法安排上,可以进行比照阅读。

两首诗又在诗情、意境处理上各有特征,因此,充分去品味诗情之美、画意之妙,让学生在品析吟诵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发掘诗词的语言魅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前准备:

1. 搜集唐代经济政治背景材料,制成多媒体幻灯片,介绍唐代边境的兵事,亲人多离散的社会现实,加强对诗情的理解。2. 制作多媒体音画两幅,其一为水乡芦苇荡的夜景,一幅为雨夜红烛的特写景象。

3. 设计好几个思考问题,供教学使用。

三、课堂实录:

- 1 -



()导入:

师:同学们,亲朋好友要分离,你会怎么样表达离愁别绪呢? 生:可以写信、写赠言。 生:可以唱歌。

生:还可以弄好吃好喝的送别亲朋好友。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在古代,由于社会经济、交通等原

()导学《送友人》。

(播放《真的好想你》如泣如诉的音乐)

这首乐曲,反映了我们现代人对思念之情的表达。你能从诗

生:用“离梦杳如关塞长”来表达。

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来表达。 师:找得很准。那么你从诗和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师播放第一幅画面——水乡芦苇荡夜景)

生:我看到一位诗人站在映着月色的水边,眺望远方。 生:我看到芦苇上亮晶晶的东西,像是诗人流的泪。 生:不是泪,是霜。

生:天冷,谁会在夜里到水边散步,这不有病?

师:问得好,诗人确实是与众不同的。她有一种用药无法治

生:我懂了,是相思病吧!

- 1 -



因,亲朋聚少离多。在唐代,战争仍频的时期,许多人就用诗来寄托对亲人朋友的留念。今天我们来学习《送友人》、《夜雨寄北》。中读到古人怎么样表达这思念之情吗?的病。




师:说对了!她在思念友人,友人也会思念她。哪怕天凉了,下霜了,在梦中与友人相会,使诗人难以释怀,只得在水边徘徊。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诗人在离别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非常强烈。“离梦杳如关塞长”就是证明。她看到的是冷清的水、月光、芦苇,还有霜,还有山。

生:山是朦朦胧胧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月寒山色共苍苍。”

生:她会想到朋友也正在做着思念自己、与自己快乐相处的梦吧。

生:我猜想,应该是诗人和朋友在一起,共叙别情。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

生:谁言千里自会夕,离梦杳如关塞长。有一种反问意味,这说明,不需要“离梦”了,朋友肯定在身边。(鼓掌)

师:你们的发现是很有依据的。有理有据,看法就一定成立。让我们再来吟诵《送友人》。

()导学《夜雨寄北》

师:大家再看这幅雨夜红烛图,你能从《夜雨寄北》这首诗和画面中看到什么呢?

(生读《夜雨寄北》)

生:我能看到,雨下得很大,诗人夜里睡不着,点着红烛,在灯下写家信。

师:你怎么知道是写家信?

- 2 -



生:书桌上摆着一只信封嘛。

师:你真会观察!有谁还能发现某些特别之处吗? 生:我看到红烛,想起了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上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红烛代表了思念之情。

师:是“蜡炬成灰”。对呀,运用联想,调动平时的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是个好方法。也希望每个同学都会运用这种好方法!大家读这首诗,还有哪些地方你有疑问?

生:(思索后)老师,巴山夜雨长秋池,怎么知道是秋天的池塘?你这幅画上的树木花草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怎么没有秋的意味?

生:我看到了一两片落叶落在水面上了!秋已慢慢降临了嘛! 师:观察得细致,才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情意。 生:“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说的是想象的情景吧? 生:那当然,何当,“什么时候”的意思。“共剪”的“共”字不正是团聚的标志吗?

师:同学们,大家读诗的方法很好。我们既要观察,还要思考,要善于抓住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还要通过诗句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呢?请你诗着用自己觉得适当的方式来读。

生:(读完全诗)老师,我觉得诗人很有些惘怅、失落。不知什么原因,回不了家,只能把思念写在纸上。所以,我读的时候,用低沉舒缓的节奏来读这首《雨夜寄北》。可我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老是回不了家?

- 2 -






生:打仗了!

生:雨下大了,山洪爆发了! 生:可能是没有时间回家。

师:大家的猜想都很合情合理。从中我们也可以这么去看待这个问题:追求和平、统一、团聚、安宁,是每个人共同的心愿。如果心愿实现不了,千万不要悲观失望。只要你心中常牵挂着你的亲人,你就能获得人生的动力。好,让我们再次吟诵《夜雨寄北》。

()当堂点人默写这两首诗,布置课外日记《我的思念》练笔,结束教学

四、教后反思

新课标重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要合理指导学生正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作为诗词诵读课,在处理教学流程与侧重点方面,品读,应是重点。在我看来:

1. 品读诗词要诵出诗的韵味。

无论对于哪首诗,知人论诗,调动情感触发点,才能做到品出诗的韵味。思念之情,是这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而因景生情的写法,也是相似的。因此,借助多媒体的音画效果,营造吟诵的气氛,体味诗情画意,是引导生品味诗的味道的较合理的方法。

2. 品读诗词要调动生活积淀,品出诗的意韵。

在写景抒情诗品读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品诗的积极性,要善于发现诗中情景交融的楔合点。调动学生观察生活,调动阅读、

- 3 -



观察的积累,丰富对诗意韵的感悟,是品读诗词的一个必要步骤。

本课教学中,教师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触发点,合理引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感悟新体验。当然,离别诗在七年级教学中,也存在着学生对这种感情缺乏必要积淀的现实问题。这也要靠教师巧妙引导。如何让学生感悟,是一个很有必要探究的课题。

3. 培养学生与文本间生本对话的习惯,可以作为今后诗词诵读教学及其他阅读教学中的常用手法,让学生养成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好习惯。

了解时代背景,探究写作原由,赏析美词佳句,品味画意诗情,都是生本对话的必要方法。

当然,对两首诗的比较赏析,比较的角度还可以更多样化。 读写结合是很有训练必要的。但在课堂上,读写结合的训练不太到位,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今后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

- 3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8b7ec7f856a561253d36f2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