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分析

2022-04-13 22:2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分析》,欢迎阅读!
经济人,局限性,社会学,视角,假设
社会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分

作者:张庆彬

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20



张庆彬

【摘 要】“经济人”假设,即“理性人”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支柱,对于人类行为的解释是十分有效且普遍的,因此作为一项弱假设被广泛运用作为各项理论的前提条件。但事实上,“经济人”假设在提出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遭到经济学界乃至其他领域的质疑,随着经济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其负面效应越发显著,由于与现实生活现象有着诸多不符且有着错误的引导作用,越来越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假设的局限性所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假设,如:“有限理性”假设。本文将分析“经济人”假设局限性的具体情况并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些局限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经济人”假设;局限性;分析

一、“经济人”假设的内涵

经济人”假设于约翰?穆勒的《论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未决问题》一书中首次得到系统阐述,其基本内涵为:经济人是会计算、有创造性、能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个人在他所处的环境中都是根据他自己的经济利益理智行动的。“经济人”假设又被称为理性人假设,意味着其基本前提为:人是理性的,即能够利用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做出利益最大的最优选择。由以上论述不难看出,“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原则为:自利性、一致性及极大化原则。(刘亚明,2012

(一)自利性原则

经济人”假设认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们参与各类经济活动的根本动机,自利性和社会性也被认为是人的双重本性,而人的社会性归根结底是建立在自利性的基础之上的,可见自利性是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的基础,自利性原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核心的假设,也是自孟德斯鸠、亚当斯密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一致观点。

(二)一致性原则

这一假设意味着人们在追求自利的同时,是不会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的,即每个人的自利行为都是与群体中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不违背的,这一假设为群体中每个人的自利行为提供了存在的空间,将“损人”与“利己”进行了完全的分离。

(三)极大化原则

这一假设来源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研究,通过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的概念定义,提出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只要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每个人都会愿意进行这项经济活动,直到达到边际平衡,即付出与回报相等时。这一原则是立足于前两个原则而产生的,人们只有不违背自利性原则的时候才会有利益最大化的需求,而只有在所有人的自利需求是一致的情况下,才会有极大化的空间。(袁艺,2007)这三个原则的有效实施实际上依赖于两个强假设,一是人们对于经济活动的所以可能结果都是明确的,二是每个人


都有着在这些可能结果中选出最优结果的能力,但现实中这两个假设是不容易达到,也就直接导致了“经济人”假设局限性的存在。

二、“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假设的局限性于三个原则中都有体现,随着经济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三个原则产生了质疑。

(一)自利性原则的局限性

自利性原则意味着在经济活动中个体总是以自身利益的获得为出发点,但现实中的许多行为却反证了这一原则的不严谨,如:纯粹利他的“强互惠”行为,指的是个体愿意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来惩罚破坏群体利益的人,即便他们破坏的并不是个体本身的利益,并且付出的利益并不能得到确定的收获。这种行为能够有效地提升团队合作的效益,减少搭便车、背叛等行为的发生,但对于个体而言其实是一种利益损失。“强互惠”行为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自利性原则是有局限的,并且这种局限的存在难以用现有的经济理论进行很好的解释。

(二)一致性原则的局限性

一致性假设为追求自身的利益提供了可能空间,如果利己以损人为前提,那么群体的利己行为将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每个个体自身利益的获得实质上都是他人利益的损失,以群体视角来看便意味着利益的个体流动而不是增长。但现实中,这样的损人利己行为却十分常见,很多时候人们会面临囚徒困境的行为博弈,倘若群体中每个人都按照纯粹的利己主义行动,做出符合个人理性的选择,则将导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双重损失。囚徒困境博弈显示了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间冲突的存在,忽视这种冲突仅仅强调利益一致的假设显示是有其局限性,对于现实的经济活动是有误导性的。

(三)极大化原则的局限性

由于极大化原则是立足于自利性与一致性而存在的,因此前两个原则的局限也将导致极大化原则的局限存在。此外,极大化原则意味着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是总是会选择对自身利益最优的方案持续进行直到边际平衡为止,但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许多不相符的行为,如舍己为人行为,个体牺牲个人利益只为他人利益的获得。这与利益极大化原则是完全相反的。

三、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原因分析

以上局限性的存在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在因素诸如价值观等,另一方面则是外部的社会因素如制度、道德等。从社会学视角来分析,可以归结为个体与社会个层面。

(一)个体层面

1、内在酬赏因素。内在酬赏概念来源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由乔治霍曼斯首次提出,认为人际传播的推动力量是“自我利益”,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这一理论可以说是“经济人”理论社会互动方面的运用,而彼得?布劳则修正与发展了社会交换理论,进一步将行动者期望的酬赏分为“外在酬赏”(如金钱、商品和服务)和“内在酬赏”(如爱、尊敬、荣誉和职务等),外在酬赏概念解释了“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内在酬赏”则从个体层面对其局限性的存在进行了解释。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不仅仅会考虑其外在酬赏,还会权衡其内在酬赏的大小,当内在酬赏能够带来足够的满意度时,即便要付出一定外在利益也是可以接受的。


强互惠行为本质上是牺牲外在利益获得内在酬赏的一种行为,而自利性原则的局限性也就可以解释了,这一原则只考虑了易于衡量的外在个人利益,忽视了难以客观衡量的内在酬赏,从而导致了对于现实的误导。

2社会化因素。社会化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社会化,个体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所期望的行为,从而形成个体自身的价值观,道德观。而这些因素将成为个体进行各类活动的准则,因此,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追求自身利益时将受到这些因素的束缚,需要考虑自身活动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以利己和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前文所提到的公益慈善、舍己为人等行为,实际上是内在酬赏因素和社会化的共同效果,个体在社会化下以道德约束自身,并通过利人行为获得内在酬赏。

(二)社会层面

1社会组织因素。广义的社会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规范、地位、角色及权威。由于社会组织的存在,个体的利益诉求将受到约束,当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相悖时,组织中拥有较高权威的角色将依照规范对个体进行限制,使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预期受限。社会组织的存在是自利性原则与一致性原则局限性的外部表现,个体由于要考虑组织利益将不得不放弃部分可得的自身利益以保持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而极大化原则立足于前两个原则,当前两者受限时,个体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利益最大化期望。社会组织因素社会层面对“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进一步作出了解释。

2社会控制因素。当个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行动与社会组织利益相悖时,即发生了社会越轨行为。而社会控制则是社会组织为预防或组织越轨行为发生而进行的一系列控制行为。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及文化控制,社会控制因素实质上是社会组织因素的扩展,不局限于对个体行动的现实制约,而是对个体由内而外的限制。内在控制可以通过伦理道德、信仰信念塑造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外在控制包括法律、规章、暴力强制等。社会制因素从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对“经济人”假设的局限做出了解释,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时,之所以会存在违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内在不“不愿意”与外在“不允许”共同制约的结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由于其弱假设性质而受到推崇,成为经济学体系建立的重要支柱之一,但随着经济学体系的深入发展,其局限性愈发地受到人们的质疑,自利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与极大化原则各自存在的限制使得“经济人”假设成为了一项较强的假设,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大大下降甚至有所误导。本文尝试从社会学视角对假设限制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内在酬赏、社会控制等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以期为“经济人”假设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734140f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