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愤 教案》,欢迎阅读!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老人,在他生命垂危之际,用一首诗作为给儿子的遗嘱:
示 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陆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书愤》,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二、自主学习——“一咏三叹,诵读寻情” (一)自由诵读 初步感知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及下面给出的背景资料自由朗读《书愤》(至少三遍),做到: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把握基调,读出韵律。 背景展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展示点评
1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应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 “山”应重读,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的场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因为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已先斑”着一“已”字,悲凉之至。生动的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即无人能比,重读,结句降调。
三、合作探究 ——“浅斟低酌,品析写情” (一)解题
诗歌的题目是《书愤》,“书” 是动词,意思是书写,记录。愤,即悲愤、不平。“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悲愤。 (二)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再次大声朗读诗歌,然后思考,诗人在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将答案总结在纸上,举手发言。(自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通过同学们分析作者所书写的事,结合课下注释,请同学再次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作者因何而“愤”?悲愤了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派代表举手发言。
回顾全诗不难发现作者所愤者有四:所愤之一 “世事艰难”。所愤之二 “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无门。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领军收复失地,北定中原。 总结: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背景强调: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590abd26f1aff00bed51e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