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悲惨世界》中看人性的善恶与美丑》,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悲惨世界》中看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作者:吉莉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5期
摘 要 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令人心灵震颤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同情劳苦大众、描写人民苦难的社会学作品,同时也是作者揭露资本主义制度黑暗与腐朽的有力的声讨书,书中时时处处无不体现着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 人道主义 人性 道德感化 美丑对立 中图分类号:I565.074 文献标识码:A 1用道德感化复活人性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由一个善良、热爱生活、勤劳朴实的青年变成一个立志向社会报复的复仇神,之后又转变成仁慈、善良的马德兰先生;沙威却由残酷无情和凶恶的资本主义法权机关的爪牙变成一个以死来忏悔自己罪恶的殉道者,这些转变的动力是什么,它与作者的主观上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关系是什么呢?那么可以从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来寻找,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他确信,仁爱是提高个人道德和医治社会疾苦的最好药方,这种思想贯穿雨果创作的始终,仁爱也成为雨果道德感化的有力武器,在《悲惨世界》中,米里哀主教仿佛是雨果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主教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虔信上帝的圣徒,是济贫救苦的慈善家,更是一个以拯救人的灵魂为己责、以普及仁爱为义务的道德感化者。从米里哀主教身上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辉与单纯,他是纯善、至善的代表,他用他的至善至纯的心去感化教育使冉阿让原本失去的善良、仁慈的人性复活。在19世纪的欧洲,苦难的生活逼迫着冉阿让去为饥饿的孩子去偷面包而坐了十九年的牢,把他本来是一个善良、仁慈、富于情感的人被牢狱之灾全部打磨掉,他变得粗鲁、麻木、放肆、心狠,是什么使他变成这样,是牢狱的阴森可怕,是狱警的凶狠毒辣,还是一次次的越狱又一次次被抓回,让一个最开始觉得是为了饥饿孩子们而去偷面包的冉阿让,在旷日持久的呵斥、嘲讽下,冉阿让开始对自己进行审问,他承认自己不是一个无罪的人,受到的处分也没有过分,自己就应该过这样的生活,自己就应该受到非人的待遇,他不断地归结原因造成他现在的境地,他认为社会和法律对他的遭遇应当负责,于是他下定决心他要报复社会,在这十九年的苦刑、奴役中,冉阿让的心不断地堕落和下沉,本不是生性恶劣的人,却在认定自己有罪之后,人性转变让人感到可怕,冉阿让仇视、憎恨一切,由最初的憎恨法律、社会再变成对人类的仇恨,再变成一个十足的恶人。直到代表着至善至纯的米里哀主教感化了他,以最大的宽容和仁慈拯救了冉阿让,正如主教所说:“您允若了我做诚实人,我赎买了您的灵魂,我把它从污秽当中救出来交给上帝。”此时的冉阿让感受到了一丝光明照进他那阴郁封闭了十九年的心,是道德感化的力量唤醒了冉阿让善良的人性,有力的扭转了生命之舟的航向。可以与之佐证的是当他发现他在无意识中“抢夺”了小瑞威尔的四十苏,“他的心碎了,他哭了”,他心中的邪恶之火已被主教所扑灭,他痛恨自己对小瑞威尔所犯下的罪,冉阿让心想:“此后不做最好的人,就会做最恶的人,否则他就会一定做恶魔。”在冉阿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大哭大彻大悟之后,许久之后,用米里哀主教所授予他的仁慈与善良之火,让自己从“罪恶”走向“善良”,并且以一生的行善来报答主教,成为人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极端的仇恨变成了极端的善,他不仅爱穷人,而且爱仇人,甚至爱那迫害自己的人。可见,道德感化的力量多么惊人与伟大,正是这种道德的感化使冉阿让的人性和命运一再地改变,这也正是雨果认为实现人道主义思想的有力武器和方法。同样,仁爱不仅仅可以拯救贫苦大众,同样也可以感化高于道德的法律。沙威,这个统治者的忠实鹰犬,这个法律的化身,他的职责就是用法律的手段来惩罚一切与法律抵触的刁民。他用一生来维护法律制度的公正,最终还是受到了道德的感化,唤醒了人性的善意,巨大的反差使他开始怀疑一切法律制度,最后在羞愧中投河而死。所以,在雨果看来,道德感化的力量是所向披靡的,是可以感化一切罪恶,可以让善战胜恶。 2人性中的对立——美与丑
在雨果的美丑二元对立原则中,也不难发现人道主义精神的所在,对美丑原则的主张也体现了雨果对人性的崇高理想的追求。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到:“基督教的产生,把诗引向真实,使人们看到肉体和灵魂、兽性和神性、恶与善、丑与美在人性中的共存。”由此可以看出人性的多样化,这不仅仅是雨果创作手法,也是雨果在这种美与丑、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下凸显出人性的光辉的意图,这种美不仅是一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前后的对比,也可以是在外表与内心的对比,或是一个人性格内部美与丑的对照,也可以是人的内在心理想法与人外在环境的对比,这些种种的对比在芳汀的身上显露无疑,正如雨果所提到:“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在那样黑暗恐怖的年代里,丑恶的社会现实同样迫害着妇女,逼良为娼。芳汀认识多罗米埃之前的人生中,芳汀依然一个美丽漂亮、心地善良、纯洁无暇的姑娘,这时的芳汀是美的,是美好的化身。但是芳汀在献出真情收到的却是那个逢场作戏的年代里的苦果——欺骗和孩子,她的美、她的纯真在消失、暗淡。世俗的压力不得不将孩子放在德纳第家寄养,她自食其力、勤劳节俭,要把孩子养大,但包工头打压她,债主盘剥她,甚至镇上的妇人也不放过她。面对着外来的压力与逼迫,她害怕也胆怯,她身上的那些美在消失,她面对德纳第夫妇的再次欺骗,不得不将头发和牙齿出售,使一个天生爱美、心地善良的女孩彻彻底底变成了丑陋的女人,这不仅仅是外貌上的改变,芳汀身上的真、善、美也在被她周围的恶所吞噬。最后,芳汀不得不出卖肉体来过活,社会的现实逼迫着一个由内而外都美好的女孩在一步步向深渊走去,变成连外貌丑陋都不在乎、内心麻木、毫无耻感的妇人。 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站在资产阶级的角度下产生与发展的,他以浪漫主义作家的态度认为人道主义精神可以改变一切不公与罪恶,唤醒人性,让冉阿让成为善人,让沙威幡然醒悟,让芳汀安息长眠,但是雨果仅仅用人道主义的道德来对待所有问题,不免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4808fb0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