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欢迎阅读!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是有着广阔的理论基础的。比如定量观察依托实证主义,定性观察依托现象学、解释学理论等等。从实践层面来看,有三种理论对于我们进行课堂观察的启迪是较大的,那就是知识冰山模型、建构主义与扎根理论。
知识冰山模型认为,人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的,似冰山浮出海面的部分;一类是隐性的,是冰山沉于海面下的部分。显性的知识又称为明确知识、明言知识,它是一种“公共知识”;隐性的知识又称为默会知识、缄默知识,它是一种“个人理论”。“公共知识”常常是一种“我们所倡导的理论”,而“个人理论”是“我们所执行的理论”,“公共知识”与“个人理论”之间常常会存在无意识的对抗。比如,每个人都知道:“体罚学生是愚蠢的行为。”但为什么仍有老师事到临头,还是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那是因为真正影响人的行动的不是你“所知道的”公共知识,而是你根深蒂固的隐秘的“个人理论”:恨铁不成钢,怒不可遏等等。知识冰山模型给我们的启迪是,要想真实、久远、深刻地改变课堂,必须改变教师的冰山底下的“个人理论”,否则,他就是“知道”得最多,所谓的“理念”仍然是没有办法诉诸课堂教学的行动中去的。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问题还没有讨论与解决,却开始另一个问题的讨论,你如果问这位老师:“这个问题你怎么没有讨论呢?”他肯定会说:“是吗?我提这一个问题?我提的问题居然没有讨论就‘滑过去’了?”可见得“隐性理论”对行为的影响是那样的深刻。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强调“自主”,强调知识必须依赖于自我的建构。知识冰山理论解决的是一个认识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个人理论”没有改变,其实践是不会彻底改变的。而建构主义理论则解决一个主体的问题:“个人理论”是一种自我的建构。它给我们的启迪是:个人的深刻的变革必须基于一种“我要变革”的强烈诉求。如果没有这种诉求,个人理论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课堂观察的作用就在于唤醒沉睡的“个人理论”,激发起冰山底下那部分知识的自我变革欲望。当老师被课堂观察所揭示的现象感到“震惊”,惊讶地发出“怎么会这样的”、“真的是这样?”的质疑的时候,固有的理念被解构,理念重构的行动就会自动开始,没有人来强制与逼迫,一场自我革命开始了。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会有一种“刺痛感”,这种“刺痛”是一种理念的刺痛,它让人感到不舒服,人的身体不舒服,会去看医生吃药打针;人的理念不舒服,就
会自觉地改变自己,就会产生一种“非变不可”的欲望。自觉解构,然后自主建 构,这才是建构主义的精华之在。
扎根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其本意是强调理论必须扎根于现象的研究,从现象出发,逐步形成,其目的仍是为了寻求“理论”。我们借鉴这种理论,目的并不在于寻求理论,而是为了改变实践,这种理论给我们课堂观察的最大启示在于对现象的重视、对过程的重视,它解决的是方法的问题,无论是实证的还是解释的,都必须扎根的,也可以说,课堂是我们的研究之根。在我看来,“忠实于现象,提升于累积”,这就是扎根理论的精髓,也是课堂观察法的基本原则。课堂观察必须“忠实于现象”,从现象出发,进行理性的分析,最后建构可能的现象;课堂观察必须“提升于累积”,个人理论形成不易,改变更难,个人理论的提升是一种累积的过程,虽然其间也有“顿悟”,但这种顿悟式的变革本质上是一种累积过程中的飞跃。有的老师会通过课堂观察迅速得到某种改变,但有的老师的改变却比较缓慢,有的行为的改变比较显性,有的行为的改变却要有待时机
的成熟。因此,课堂观察任重而道远,必须在扎根研究中不断深化,而决不是一蹴而就便能成功的灵丹妙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28b9d98f6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