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进而为儒退而为道”》,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进而为儒\退而为道”
作者:张家飞
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6期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同为轴心时代所生,但其精神进境却大异其趣,儒家讲入世行道,修、齐、治、平;道家求归隐求道,清静、无为,“与天地之精神独往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儒道互补,儒道圆融,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共同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人生境界。
一、孔子的思想底色及儒家的精神境况
1 孔子的思想底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和“仁”。礼就是规范、秩序、等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所以当他看到季氏“八惰舞于庭”时,愤感“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生当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时,他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为失序的社会建立规范。“仁”就是要施仁政,辅之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政者正也,德者得也,作为统治者,首先要身正、德兴,才会受人尊崇,拥护。“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作为仁者,必有好善之心,不忍之心,对天下百姓要施以同情。在孔子那里,仁者就是君子,只有君子才有仁者的情怀,只有君子才可以“克己复礼为仁”,礼、仁结合,安贫乐道,乐此不疲。
2 儒家的思想境况。作为儒者,必有一种弘道的进取精神,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者更要有一种“以人弘道”、“执德弘道”的深沉使命感。“君子学以志其道”,一个人确立了远大的志向,就要为它矢志不移,“三军可夺帅也,不可夺其志也。”孔子弘道列国,“知其不可而行之”,义无反顾,令人感慨;曾子“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躬身弘道,推己及人,为人敬佩。儒家这种进取担当的精神,成为历代读书人的精神图腾。
儒者何以实现其目标,最理想的方法是“得君行道”,“为帝王师”。当然君必为有道之君,有德之君,否则道难行矣,“道不行”,只有“乘桴浮于海”。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家国情怀”,视国为家,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这种“家国情怀”更使知识分子有一种保家卫国的自觉,舍小利而顾大局,增强国家、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
二、老子的思想底色及道家的精神境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 老子的思想底色。老子与孔子同时代,根据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和其他一些文献,可知老子大概长孔子二十几岁。时代背景相差无几,但思想进境却相差悬殊。在孔子那里,人生是一种进取。而老子却截然相反。老子思想的内核是“道”,《老子》全书81章,有37章直接论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中地位。关于“道”,在老子那里,它有不同的面向,它似有似无,莫可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又是宇宙本源,它派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又是规律之道,辩证之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的特质是自然、虚静、无为、不争。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一种自在的状态,无需外力的干扰,要顺其本性,自自然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政治上,老子认为统治者同样要自然,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以老子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统治者应与民休息。
2 道家的精神境况。道家以老庄并称,老子开其宗,庄子继其后,以后绵延不绝,终成宗教。大体来讲,道家主张出世修隐,以保全个体生命价值。何以保全?最好之法莫过退出社会纷争,回到超功利、反智的生命状态中,以求精神的超脱。在老子那里体现为无为、清静、不争,独享天地自然之和谐。而庄子就更加超脱,无欲无求,认为不但要达至心灵的宁静、和谐,而且要摆脱物累,破除生死、自我、社会约束,“齐万物”、“齐物我”,“齐生死”。 达此进境,非常人可为,老子主张“心斋”,自省其身,去掉多余欲念。同时,他还提出应世的智慧,与时俱化,正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性要如水性,能够安时处顺,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庄子则主张“心斋”、“坐忘”、“吾丧我”,神游于六合之外,逍遥自适。“道”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种大智慧。它需博大的胸襟,心存万物,只有这样方可处事、生存游刃有余。
三、“进而为儒、退而为道”——儒、道互补下的思想进境
儒、道两家皆为中国自生,上乘三代,后启来者。儒、道思想也皆为中国“轴心时代”的思想因子,儒家以孔、孟为代表,道家以老、庄为殿军,前者走刚猛一路,积极进取;后者走阴柔一路,出世修行。前者关注日用伦理,等级礼仪,修、齐、治、平;而后者俯视万物,对人有终极关怀,形而上之成为“道”,成为中国人思想的一个重要面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121fde0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