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发展史》,欢迎阅读!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到了西周后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 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由于“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在唐朝开始盛行。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产生了 “草书”。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木板具有木纹,一般都是横向,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
实;但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由此产生了竖粗横细,横线端点有一粗点的字形。
后世称为宋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黑体字
书写要领:方正饱满;结构严谨:上紧下松:空隙均匀:笔画统一。口诀:横平竖直字见方,大小、粗细一个样。宾轻主重结构谨,上紧下松才稳当。空隙均匀要讲究,整齐、美观又大方。边横边竖往里缩,笔画统一有灵活,大框字型适当小,歪七扭八不合格。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11045c45be1e650e52ea99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