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2022-03-28 06:48:4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欢迎阅读!
沂蒙山,小调,民歌,赏析,中国
班级:2011英语3 姓名:林琳 学号:2011415078 课序号:01

中国民歌赏析之——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从中国民歌的地域分布来看,大概可以分为北方草原文化民歌区,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西南高原多民族古老原始文化民歌区,东北受萨满教影晌的狩猎文化民歌区,西北高原多民族半农半牧文化民歌区,中原及东部沿海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区。汉族民歌区是六个区中最大的一个,而山东民歌则属于东北区部平原民歌支区,山东民歌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璀璨明珠。山东民歌种类多,分布广,分布范围大,其中尤以小调歌曲所占比例大,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小调代表作《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民歌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也是最能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作品之一。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年,60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在这片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土地上,两千多年里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将近百年的时间里,沂蒙山人用勤劳勇敢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千百年里,沂蒙山人用歌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传递着古老的历史文化,从远古一直延续到今天。

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什么花先开先败,什么人手挽手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正月里来迎春花先开先败,梁山伯祝英台走下山来。

在沂蒙山,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姑娘们聚在一起,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当时抗大文工团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沂蒙山小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筒陋的民房里创作—出来的。歌曲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动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


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成为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90万多费县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这首歌与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骨架有些相同,音乐形式比《小白菜》丰富,这是由于内容表现、感情抒发的需要所导致的。它的曲调优美抒情,音调丰富,旋律舒展,是一首三拍子,徵调式的民歌。

或许有人要问,什么是徽调式民歌?民族调是有1 2 3 5 6 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称作宫、商、角、徴、羽,每个音都可以做主音,即民族调式有五种,分别是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徴调式、羽调式。

看一首歌曲是那种调式,首先要区分是属于西洋大小调式还是属于民族调式。把歌曲的所有音从低到高排列起来,看有几个音,只有12356五个音的就是属于民族调式。然后要看歌曲属于哪种调式,可根据主音来判别,主音一般就是歌曲的结束音。结束音是1的,是宫调式,结束音是2的,是商调式,结束音是3的,是角调式,依此类推。

这首民歌音乐舒展豪放,旋律优美,具有劳动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原在山东北部和河北等地流传,为单乐段分节歌的形式。四个乐句落音为2165逐句下趋,后两句有宫调的交替。唱词为两句一段,两乐句唱一句词,节奏较宽。每乐句都有以结束音为中心作回返进行的拖腔,增加了音乐的抒咏。

这种运行方式,不仅加强了旋律的歌唱性,更确立了旋律发展中“起-承-转-合”的功能地位。歌词的地方性和儿话韵的合理运用,更体现了民歌的地方色彩。如:“谷子儿”“花儿”等。

总之,《沂蒙山小调》源于民歌,但高于民歌,不同于其他的民歌。它凝聚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的斗争信念,又凝聚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已经深深根植于齐鲁大地,成为山东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享誉世界的民歌,作为反映山东沂蒙地区民风民俗和乡土气息的代表作。70余年的传唱经久不衰,它代表了山东民歌的艺术特征,更是中国民歌音乐中的宝贵财富,愿这朵民间瑰丽在沂蒙地区,齐鲁大地和祖国沃土上尽情绽放,永不凋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fc108ce5fbfc77da269b13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