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

2022-04-09 16:28: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欢迎阅读!
浅析,角色,大学生,社会,问题
浅析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

内容摘要 立足于社会角色理论,本文将从大学社会角色定位、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角色困

境与重新定位、构建大学生社会角色三个层面进行阐发。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角色 角色差距 角色扮演 正文

一、 社会角色

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促进社会道德发展的因素是社会交往。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行动、相互予取,就需要一种能推知和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和行动动机的能力,称之为角



理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所表现的角色采择方式是不断发展的,这就构成了个体道德的



不同发展阶段,进而促进社会道德认知的发展。

“角色”众所周知是指演戏的人化妆打扮后所扮演的戏剧中的人物。“生活就像戴面具在跳舞”,可见现实的“生活”与诠释虚拟的舞台角色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舞台上,演员必须按照写好的剧本去演戏,必须对彼此的演出作出相应的反映,不同的演员赋予角色独不同解释;社会中,我们需要按照规范来行动,调整各自的行为以适应其他成员,我们也由于各自不同的自我概念和角色扮演技巧而拥有独特的互动方式。基于此,就形成了关于社会角色”这一论题的探讨。

二、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

根据角色分类理论,按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而 “大学生”三个字,就先天使得该角色处于最大、最近的社会预期阶段,并成为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

对于家庭:其承担着典型的代际更替功能,其寄托着家庭对于优化社会分层的迫切需要;对于社会: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主力后备队伍,他们将成为社会底层群体提升社会层的现实参照坐标,可以发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提升阶层的示范效应,进而优化中国人口的教育及知识结构,并形成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活力„„因此,他们是和谐社会设具有较高社会预期值的潜在力量。

三、 角色差距

大学生群体的现实状况却是:有缺陷的教育体制造成缺乏学习之外的社会适应能力;快速变革的社会现实造成缺乏理性认识、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广泛的社会实践的缺失造成实际解决问题的不,自我评价过高,而现实却很残酷;受世俗价值观念的影响,发展目标上偏向物质化、现实化、功利性,发展方向易发生偏差;开始意识到生存的压力,却不具备必备的抗拒压力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总之,他们对于该角色全方位准备不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理想角色(包括社会对某一角色的理想要求,它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认可的或正式条文规定的)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人们也正是从理想角色中知道社会对角色的要求。但是个人担任某一角色时,有其实际表现,这种实际表现就构成了现实角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主观方面(如角色意识问题)和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实角色和理想角色总是有差距的,这也正是大学生社会角色问题的所在。差距就有可能造成心理的失衡,甚至是角色冲突。

大学生角色冲突最典型的表现为:由于过高估计了自我价值,受辨别能力的限制,用西方的先进来比较我国的落后,往往以一个社会觉醒家的形象自居,想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来改变国家的现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很容易垂头丧气。这种角色差距造成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筋疲力尽而顾此失彼,甚至怀疑自己,感到失落„„


2

四、 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对角色的实践。戈夫曼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角色距离都不包括那些没有投入此种角色的行为,而仅仅包括那些与某种特定角色有关联的行为。因此,作为大学生角色的扮演者,我们应该分为内外因两部分阐释

作为大学生主体方面,在进入角色之前:立足于家庭生活层面,我们应与父母建AA型交际沟通最佳模式,父母不是我们的保姆,更不是我们的代言人,平等与自由的家庭角色沟通,才是营造良好大学生社会角色沟通的关键。立足校园学习层面:应该积极追求智育与德育同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事先做人,远比知道一道题的正确答案更为重要。社会实践方面:我们要意识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并行的重要性。文化知识的理解狭隘化,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才是日后角色失败的元凶。在进入角色之后:我们要积极完成大学生角色心态的转化,迅速为自己定位。

作为客观的家庭、学校、社会、舆论环境„„应该在期望之余,对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做出导向。十年寒窗苦读,教育的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将学生的学习转变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就拿课堂来举例:应该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理智独立地解决问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全情投入,与老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将交流、对话、感染成为课堂发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互竞争与合作,与老师成为朋友,与同学成为“战友”„„这便迈出了良好社会行为,承担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第一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将民族的命运与平日里的每一堂课开始,而不仅仅是与“大学生”三个字联系起来,才是转变的开始。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其提供与社会交流的渠道,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去应对一些挑战,以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避免行为的盲目性。实践证明:施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缩短社会适应期,更有利于大学生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尽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引用文献:

①张治忠 、马纯红.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2月第9卷第1期.

②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月. 相关阅读文献:

[1]冯霞.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 [J].2009(2), 学术论坛.

[2]周平.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成因及对策[J].2008(5)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3]许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 2007(1),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4]戴维·波谱诺(美)社会学》(第十版),李强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学》,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6]叶至诚,社会学是什么》,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7]社会学概论》,周晓华,学苑出版社出版,2008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f9cb8a20029bd64783e2c4b.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