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

2022-05-29 22:10: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尔扎克》,欢迎阅读!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葬词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及其雨果和巴尔扎克简介

1、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朱安党人》成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块基石。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一生创作96部长、中、短篇小说和随笔总名为《人间喜剧》其中代表作为《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一百多年来,他的作品传遍了全世界,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称赞他是超群的小说家现实主义大师

2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他的创作期长达60 以上,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3 写作背景

巴尔扎克和雨果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城市,文学的执著和共同拥有的崇高声望,使这两位文学大师交往甚密并成为朋友。可是,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有过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击独裁 专制的浪漫主义杰作《欧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剧以其思想内容的深刻和艺术的精湛而受到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但巴尔扎克当时并没有真正认清它的价值,反而撰文对此剧进行严厉的批评。最让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尔扎克认为他在剧本创作方面缺少才华,除了偶尔的机会,维克多·雨果先生的笔永远也遇不到一丝自然的线条。巴尔扎克的尖刻批评,自然使雨果感到恼火。但尽管这样,雨果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后来还是与巴尔扎克重归于好。18492月,巴尔扎克染上了心脏肥大症,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见了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问;18507月,雨果去巴尔扎克寓所看望;1850817日,当雨果得知巴尔扎克病情恶化的消息之后,于当天夜里又一次来到他的病榻前,两人进行了交谈。这时的巴尔扎克还满怀希望,认为自己还能复元。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预感,他于当天深夜回到家中,对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几位朋友说,欧洲将失去一位伟才。果然,巴尔扎克的生命在当天夜里十点半结束了,终年51岁。巴尔扎克的逝世,使整个法国陷入悲痛之中。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万分。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人类的生与死、善与恶,世间的美与丑、真与假,无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他痛悼一代伟人巴尔扎克的永不复生,为巴尔扎克在并不长寿的生命中的巨大创造而骄傲,同时他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死后的荣辱等问题。820日,天气阴晦,细雨霏霏,巴尔扎克葬礼在拉雪兹公墓举行,雨果在太阳西沉的时候,面对前来送葬的法国公众,发表这篇著名的演说。 二、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明确:1 提示:(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全文基本思路是:悼念→评价→讴歌 思想感情脉络是:悲壮→激越→景仰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



1


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三、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重点语句分析

1)对我们来说,一切虚构都消失了。

重点把握虚构这个词。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说过:文学创造的世界是虚构的,但文学表达的情感确是真实的”,我们说文学克隆真实就是这个意思,这里可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创作生命的结束,他不能再给人们创造小说这一虚构世界了;二是巴尔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虚构小说。这一句话,雨果沉痛宣告文学大师的逝世,提醒人们直面这一伟大的死亡。

2)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分析: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明确:这句话表面是在揭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规律,即每一大变动时代先出现武力统治者,然后才出现精神统治者。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是赞誉巴尔扎克,把他看成一个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这印证了本段开头一句话的意思,巴尔扎克作为精神统治者,他不仅属于这一时代,而且属于千秋万代。 3“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和恐怖。 解析:“这里”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这部书。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间喜剧》这部书使我们看见了“整个现代文明”的阴暗和丑恶,而对它了解得越深入,我们越会感到“惊慌和恐怖”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出《人间喜剧》这部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带着惊慌和恐怖”是说作品反映的现实使读者感到惊恐不安;“同现实打成一片”表现了作品强烈的现实意义。

4)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

雨果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看作一部书,并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雨果在这里高度评价《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浓缩的历史,使人们从中看出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看出作者给人们揭示的现实。这是巴尔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独创性见解,它启发了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论。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说: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可见雨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5)一部既是观察又是想像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有时通过突然撕破表面、充分揭示形形色色的现实,让人马上看到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巴尔扎克用他天才的观察和想像,将现实撕破展示给人看,让人们看清了社会的真面目,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大家都喜欢看〈亮剑〉吧,为什么很喜欢李云龙呢?(可以提问,活跃气氛)小说的作者都梁说:“以前的作品都是英雄主义,很虚假,而我是用老百姓的眼光来看待这段历史这反而超越了表面的“瞒”和“骗”,看完之后你会说:啊!原来共产党也谈恋爱,也说粗话。没什么远大主义,没什么伟大理想,你小日本子来打我,我就和你一决胜负,这才是血性男儿,这才是真实!) 6)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巴尔扎克这位伟大的人物,用他自己的作品,给自己安装好了坚实的底座,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未来的人们,一定会给他塑起一尊尊有形无形的雕像,以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7)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2


明确:这是诗化的语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饱满对比,意为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再要注意饱满一词,它意接前句,意为巴尔扎克一生是饱满的,不是空虚的,这样的评价就更为形象,表明巴尔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实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对人类是有益的;最后注意作品比岁月还多句话,作品岁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计算,岁月如何计算?以计?以计?这样行文是对巴尔扎克的独特评价,更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

8“站在这里的诸位先生,你们心里不羡慕他们吗?”人都死了,为什么还羡慕呢?

明确:雨果是在拷问我们,拷问活着的人的内心的渺小与卑微。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价值。 拓展:余华在小说〈活着〉中这样说到:“人的最低要求就是活着,而且是唯一要求”,人要都活到向小说中的福贵那样,就真不如死了痛快。

9)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分析: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明确:在雨果生活的时代里,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也因此有数不清的对现实不满的人们;而伟人的逝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进步的人们,使他们对现存世界的一切产生怀疑和动摇:这句话包含对巴尔扎克的赞誉,意为巴尔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作品,唤醒了一批人。

10)上天在让人们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面对巴尔扎克这样的伟人的辞世,雨果在这里感慨万千,不由思考生与死这样重大而沉重的主题。他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了许多人去思索生死问题,把巴尔扎克当坐标,思考活着的真义。

(解析:巴尔扎克是一个伟人,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伟人,但是他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上天是不是不公呢?“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了动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雨果说,伟人的逝世使人们“对宗教产生动摇”“也许是一桩好事,也许是必要的”因为,在人民思考伟人之所以崇高和伟大的奥秘、思考着死亡的时候,上天以伟人的死告诉人们:在死亡面前,人人是平等的;死亡的到来,是自由的。人人都要面对死亡。但在这一平等的结局到来之前,我们每一个人该怎么做?是成为伟人,还是成为凡人,甚或庸人?它促使每一个人都去思考这一问题。它必将激励每一个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努力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这就是死亡的伟大意义。所以,“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所以,下文又说,“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其深刻意义就是:在所有教训之中,死亡带给人的教训是最高的;它促使每一个人对自己的一生作出评判,从而促使每一个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11)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巴尔扎克逝世固然让人悲哀,使人们觉得似乎是黑夜的来临,某种无言的结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给人们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作出这样的评价,实在比永垂不朽的话具体、生动得多;也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12“死后就不可能不化作灵魂”

不是每个人死后都可以称作“灵魂”,只有像巴尔扎克这样精神伟大的人死后才叫“灵魂”,当然不是说闹鬼。比如鲁迅叫我们民族的“民族魂” 四、通过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葬词的主题,可以表述为:深切悼念巴尔扎克的逝世,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伟大贡献,在表达积极的生死观的同时,预言巴尔扎克逝世的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全文激荡着汹涌澎湃的情感,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沉的哲理,深情铭刻心底,哲理昭示奋进。 五、布置作业

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d2eac658f5f61fb736663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