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2023-04-15 09:26:2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欢迎阅读!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近代


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从概念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包含两个方面:半殖民地性和半封建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含义是不完全的殖民地社会和不完全的封建社会

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和压迫,丧失部分主权。在政治上表现为主权不能完全独立,部分地丧失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内河航运主权、外交主权等;经济上表现为逐步沦为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部分地丧失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文化上表现为殖民半殖民文化的出现,资本主义列强以宗教侵略为先导,创办教会学校,培养为其服务的各种人才等。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呈现出来的是半殖民地特征。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开始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主权部分丧失。

其次,明确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属性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后期出现新民主主义成分,但封建剥削制度仍占主导地位。半封建特征在政治上表现为地主阶级已不能完全掌握政权。近代前半期是资产阶级要求参与并垄断政治权利,并为之进行斗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近代后半期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及其依附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斗争,他们要求建立代表本阶级属性的政权,以排除封建地主阶级。如国民大革命,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等。这些斗争无一例外都在逐步剥夺地主阶级的统治权。在经济上表现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发展和壮大,以及中共民主政权里通过土地革命或改革而出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它们都在冲击或废除封建经济成分。文化上,前期表现为资产阶级文化的出现、发展,如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等;后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它们都在冲击、否定着封建文化半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在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而呈现出来的。

二、从时间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鸦片战争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此前,中国是封建社会,此后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我们在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时间时,很多人误把新中国的成立作为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这是错误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于两种社会形态,虽有联系,但有很大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不同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首先是增加了半殖民地的性质,即主权的部分丧失;其次是增加了半封建的性质,即出现了资本主义等成分。

三、从过程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的演变,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

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一是开始阶段(19世纪40年代~1960年代),这一时期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太平天国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其二是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这一时期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也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中法战争中签订的《中法新约》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签订的《马关条约》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和资本输出的欲望,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通过变革来挽救民族危机,延缓半殖民地化进程;而义和团运动则使帝国主义国家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梦想,使中国止步于半殖民地社会。《辛丑条约》则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三是深化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时期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战争,也发生了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人民解放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逐渐取代英国的殖民地位。之后美日两国加紧对中国的争夺,日本在1915年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妄图灭亡中国,1931年后发动侵华战争,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而美国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加紧侵略中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条约,企图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一时期发生的革命斗争,粉碎了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梦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四、从主要矛盾上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变化。

在第一阶段(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演变成两大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跌次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表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表明阶级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先是民族矛盾,即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并且,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着阶级矛盾。而阶级矛盾的激化,又使统治者无力应对西方列强的挑衅,刺激列强侵略的欲望,从而发动侵略战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这从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鸦片战争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而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成为太平天国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全力剿杀,给英法等国提供了一个侵华机会,乘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阶级矛盾又下降为次要矛盾,民族矛盾再次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时期,列强又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愈演愈烈,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和农民起来进行抗争,特别是义和团运动,使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计划。这一时期,民族矛盾始终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

在第三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列强支持下的中国政府之间的矛盾。《辛丑条约》签订后,两大社会矛盾趋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caaf5367ec102de2bd89f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