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振聋发聩典故》,欢迎阅读!
振聋发聩典故
张巨龄先生曾在《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撰文认为,“振聋发聩”这个常用成语的“聩”字,是一个几乎被所有人都在误书的字。他写道,“包括我们现在的一切出版物在内”,都将“聩”字误书了。他呼吁,“在语言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指“振聋发聩”的“聩”字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聩。”
姑且不论这种注释是否确切,单是“聩”字引起的误解,就值得很好地研究一下。 “聩”的常用义项是“聋”。但是在这个成语中,前边已经有了一个“振聋”,后边的“发聩”,就不应该再表示同样的意义了,正如“装疯卖傻”,“装聋作哑”这样的成语一样。所以,我以为这个“发聩”,应当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见”,但“聩”确实当作“目”讲。那么,这个字就应当是另外一个同音形近字:“瞆”。其左边是“目”,而不是“耳”。
笔者保存着一份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版的《正宗爱国报》创刊号的原件,该号第5版在述及“本报的章程”时,就有一句关于欢迎“振启国民聋瞆的谠论”的话,其中“瞆”,就是“目”字旁,表示“盲”的意思。
据查,“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编,而由司马光呈上的《类篇》一书中注云:“目无精也”。清代文人叶燮的《原诗》里曾有所谓“其余非戾则腐,如聋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聋”、“瞆”同时出现,就分别表示两种状况,即“耳不聪”与
“眼不明”。此外,《正字通》、《广韵》、《篇海类编》、《字汇》等工具书里对“瞆”的注释,分别是“目昏”、“目疾”、“目病”、“目风疾”等。总之,无一例注作“聋”。
应当说明的是,“瞆”也有过与“聩”,即“聋”相同意义的用法,但那是作通假字使用的,比如《新唐书·元稹传》中的“不疾废目毛瞆”和宋代赵湘《本文》中的“不若盲瞆之大”的话。其中的“瞆”,由于前边已有表示“目无精”的“目毛”、“盲”这样的字出现,所以就被通假为当作“聋”讲的“聩”字用了。但是,通假并非“瞆”的本义,他处则不足为训。
根据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议,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日益加强的今天,应当由国家语言文字的相关机构予以规范,将这个被误书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语,恢复本来面貌:“振聋发瞆”。而其含义也应注释准确,即:“使耳聋人能够听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见。比喻某种言论或行动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释义]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语出]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正音] 聩;不能读作“ɡuì”。 [辨形] 振;不能写作“震”。 [近义] 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1、尽管它缺乏振聋发聩的启示,但是这份日记仍然是有益的。
2、他们往往变得更加富有同情心,有忍耐心和爱心,对周围的人会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
3、当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本叫做"整个地球的目录"振聋发聩的杂志,它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圣经之一。
4、这真是振聋发聩、极具创新的领导理念,展现出迈向全球化的巨大决心以及对中国市场在公司业务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清醒认识。
5、在儿子不幸遇难之后,凯西·艾登正是靠着温斯顿·丘吉尔这句振聋发聩的口号支撑下来的。
6、高科技非理性扩张的警醒虽然振聋发聩,但的确值得严重关切。 7、这篇报道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8、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9、秦观在重大政治关头曾写过一些讽刺诗,数量虽少,但却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使人看到他在静穆之中又有着金刚怒目式的抗争。
10、在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公众信心莫名萎缩的这个冬天,呼唤青年创业的声音显得振聋发聩。
11、内心的启示会逐渐变得清晰,最终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必须承受的风险。
12、当它咆哮到振聋发聩时,站在防弹玻璃窗户外仔细观察的工程师们开始检测其功率输出。
13、他又有超前于时代的科学创新才能,其广义相对论至今无人超越,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弊端的批判仍然振聋发聩;
14、将财务监控与业务运营视为既相互影响、又密切配合,这种观点可在企业的上上下下引发振聋发聩的新思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0eadfa47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f5.html